上達天聽的經典工藝 竹頭筊工藝展大墩文化中心復刻登場
鄭建勳\臺中報導
大墩文化中心自即日起至6月1日止,於陳列室(一)展出「匠心具竹─不朽竹頭筊工藝展」,由嘉義六腳鄉船嘉寶工作室負責人黄奕薰,展出22件經典工法的竹頭筊傳統工藝。引領觀眾踏入連結宗教信仰與藝術文化的藝術殿堂,看見「竹頭筊」的創作歷程與豐富內涵。文化局說明,擲「筊杯」是民間常見、傳達神意使命的行為,黄奕薰年輕時是廟宇建築的木匠藝師,退休後偶然的因緣際會,發現廉價木製杯、塑膠筊、粗造濫製的筊杯充斥市面,不忍傳統竹頭筊逐漸被世人淡忘,遂投身竹頭筊創作,迄今已逾30年。而這項遵循古法製作,瀕臨失傳的竹頭筊傳統工藝,也讓黄奕薰在2021年獲嘉義縣政府登錄認定文化資產傳統工藝竹頭筊保存者殊榮。
黄奕薰說,很少人知道,我們擲了大半輩子的「筊杯」,最早並非木製,而是竹頭製成。「以前的人用竹頭做筊,是因為竹頭的纖維較長、自然彎曲,硬韌和彈性佳的特質,在擲筊時擲不壞,又能產生清脆響亮的聲音。而木頭的纖維是直的,且多為短纖,木筊擲久容易缺角破損,質地較硬的木筊甚至會開裂壞損。」工商社會以後,竹頭取材不易,慢慢被機械化木製筊杯替代,導致傳統竹頭筊工藝瀕臨失傳。
黃奕薰進一步表示,這次在大墩文化中心的展覽,除了完美新月弧度的「竹頭筊」,還特別展出以刺竹頭製成的「板筊」法器,又稱為板坯(批)或竹刀,是臺灣陣頭「八家將」甘、柳將軍手持法器,作為護香擔儀式,還有驅除鬼魅和掃除邪害的作用。刺竹竹桿生長高大堅硬,竹頭硬韌粗曠具靈性,搭配將爺舞動羽扇、步踏七星的動靜之態,更具有意氣風發、威風鎮靈的意涵。
因應國內疫情增溫,為兼顧展覽品質和防疫安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全程落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規範,請民眾參與活動時配合量測體溫、手部酒精消毒、全程佩戴口罩及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並鼓勵大家完成第三劑疫苗注射以加強健康防護,安心參與各項活動。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讀者留言內容不代表《新華報導》立場
3、《新華報導》也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