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回歸 李佳懷導演專題展打頭陣
記者魏永忠\臺中報導 2016年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第一屆即獲得大量創作者參與 這兩年全球許多藝文活動因為疫情陸續收攤,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創辦人洪馬克導演卻選擇在影展停擺3年後恢復舉辦,試圖在艱困的環境下浴火重生,同時努力尋求轉型。這次在台灣太陽餅博物館與愛社享生活平台等各單位攜手並肩推動下,以李佳懷導演專題展打頭陣,活動當天不僅觀眾滿座,映後座談的互動也非常熱烈,為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的重啟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全世界因為疫情低迷了兩年,許多藝文單位陸續收攤,但是也有不少單位努力轉型想辦法撐下來,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則是休息了3年,一度以為胎死腹中之後,居然在疫情當下決定捲土重來,而回歸的第一步,就是先舉辦一場試水溫的放映會,沒想到反應熱烈,為年底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的正式回歸打了一針強心劑。 這次影展回歸放映會的資訊純粹透過網路口耳相傳分享,並沒有大肆宣傳,表面上看起來佛系而且從容不迫,但是創辦人洪馬克導演在過去3年其實經歷過無數的掙扎與糾結,卻在陸續接觸許多不同的自然農法紀錄片製作案之後,毅然決定恢復舉辦,到底自然農法跟影展有什麼關係?又如何改變了洪馬克?本報特地專訪洪馬克導演,聽他娓娓道來這次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後簡稱FFIFA)重啟的心路歷程。 「我本來是想讓FFIFA永久結束的,但是每次遇到過去參加過FFIFA的導演給我的回饋,我就狠不下心。」 在歷史古蹟裡面看電影別有一番風味。 洪馬克導演在創辦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之前是世界各地各個中型獨立國際影展的常客,因為在美國鹽湖城參展的時候發現沒有人知道台灣,決定替台灣做些什麼,他請朋友設計出「我來自台灣」的小紅旗並隨身帶著,只要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就拿出來宣傳,這個舉起小紅旗的行為因為非常有趣,而且不像拿國旗那麼敏感,在國際影展上往往引起轟動,也成為當年網路上許多人的共同回憶。 他每次出國參展其實都是大費周章,除了時間之外,經費的成本也是非常可觀,後來他發現只是單純讓大家「知道」世界上有台灣的存在不免有點可惜,如果在國際舞台上不但可以讓世界「知道」台灣,還可以讓世界「看到」台灣,那麼他的每一趟旅程將更有意義。 太陽餅博物館提供咖啡與點心讓民眾舒適地看電影。 對他來說最有交集的方式就是透過電影,於是洪馬克就透過各管道搜集有意願在海外曝光的台灣作品,跟著他到世界各地放映,只要洪馬克有機會上台領獎,他就會拿著麥克風號召台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