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議員與資深議員之間的「隔閡」
《 鄭杰的觀點 》
臺中市議會的新生代議員與資深議員之間的似乎存有「隔閡」。這不僅從議事問政題材上有所差異,在合作上,除了「孤鳥」議員獨善其身外,多數新生代議員之間也有串連默契、彼此支援;仔細觀察更能窺其梗概。
世代差異與政治風格,新生代議員傾向於運用數位工具與年輕選民互動,例如透過社群媒體,如臉書、IG.......,宣傳政策或招募志工。他們也更強調「斜槓能力」,認為政治人物需跨領域學習,而非僅專注於傳統政治運作。
資深議員則可能更依賴傳統的地方服務模式,如基層跑攤、面對面溝通,並較重視議會內的派系協商。在預算審查等議題上,資深議員更傾向於黨派立場的攻防,而非年輕議員常關注的透明化或創新政策。
議題關注點的差異,新生代議員較關注青年議題,如學生權益、租屋問題....等、數位治理,甚至會主動與大學生互動,如東海大學參訪活動。
資深議員則可能更聚焦於大型建設、預算分配,並在議會中與中央政府的補助款議題進行攻防,如藍、綠對總預算案的爭執。
政治話語權的競爭,新生代議員因較缺乏派系資源,可能需透過網路聲量或特定議題,如環境正義、社會福利........。來建立影響力。
資深議員則掌握較多議會程序主導權,例如在臨時會中主導議程走向,甚至將市政議題轉化為政黨對立,如國民黨議員指責民進黨「怕盧秀燕選總統」。
互動模式的調整,有新生代議員嘗試以「天數」計算任期,強調效率與目標導向,這與傳統議員的「年資」思維形成強烈對比。
然而,在議會實務上,新生代議員仍需適應資深議員主導的議事規則,例如預算審查時的黨團協商機制。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讀者留言內容不代表《新華報導》立場
3、《新華報導》也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