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成海洋之痛
來源:工人日報 | 2021年04月16日06:17
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在經處理及稀釋後,將排入大海。這一做法將對海洋環境造成嚴重放射性污染,故而引起日本國內及全球很多國家的強烈反對。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這一不負責任的決定,也再次提醒世人關注海洋在過去數十年中持續承受的放射性污染問題。
所謂海洋放射性污染,是指因人類活動而產生的放射性物質,進入海洋環境所造成的污染。
1944年,美國漢福特原子能工廠通過哥倫比亞河把大量人工核素排入太平洋,標誌著人類開始了對海洋的放射性污染。
在過去數十年中,核事故、核試驗乃至全球核設施正常運行當中都產生了大量人工核素,其中的相當一部分進入了全球海洋環境當中。
在核能利用早期階段,建在海邊或河邊的核工廠,包括核燃料處理廠、核電站和軍用核工廠等,在生產過程中經常將低水平放射性廢液直接或間接排入海中。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漢福特工廠和英國溫茨凱爾核燃料後處理廠。前者1960年排入太平洋的放射性廢物達36萬居里(居里是衡量輻射計量的單位);後者自20世紀50年代初起,每天把大約100萬加侖含有核素的放射性廢水排入愛爾蘭海,年排放總量近20萬居里,成為愛爾蘭海、北海和北大西洋局部水域的主要放射性污染源。
除了核工廠之外,美國、日本、英國、荷蘭等國,從1946年開始就不斷地向海底投放固態放射性廢物。到1980年,輻射計量超過了100萬居里,這些固態放射性。
比生產性活動產生的放射性污染更為集中、嚴重的,是人類核試驗、核武器對海洋環境造成的破壞。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數據,1946年美國首次在太平洋比基尼島海域進行水下核爆試驗。接下來的數十年中,有250多次核武器試驗在公海上進行。
從1966年至1996年,法國在南太平洋上的偏遠環礁附近進行了210次核試驗。1998年,一份報告表明,有3200多噸不同種類的放射性廢物被傾倒進太平洋,沉入穆魯羅瓦環礁以及豪環礁岸邊1000米深的海底。
在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北的喀拉海新地島,蘇聯曾經進行了224次核試驗,其中包括人類有史以來威力最大的“沙皇氫彈”。
據美國媒體2019年報導,1946年至1958年間,美國在太平洋中部馬紹爾群島一共引爆了67顆核彈。
爆炸導致一些島嶼直接消失,並給這個美麗的島國留下巨大創傷,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壞:大量魚類死亡、珊瑚褪色、藻類大量繁殖……
更讓人憂慮的是,美國在馬紹爾群島留下的創傷數十年後不僅未痊癒,反而變得更加危險。
馬紹爾群島的美軍核廢料填埋場,被當地居民稱作“墳墓”。近年來,受氣候變化的影響,經過混凝土密封的填埋場建築開始出現裂縫和缺口。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建築裂口可能進一步增大。
放射性污染源一旦進入海洋環境當中,其造成的破壞將是巨大與長期的。
在1946年至1993年期間,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瑞士、荷蘭和比利時等國,向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排放了大量的核污水。歐洲議會的一份調查顯示,受排放核污水影響,法國拉阿格地區的癌症患者數量明顯高於法國其他地區。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顯示,在美軍馬紹爾核試驗爆炸產生的坑洞中,輻射水平比天然本底輻射高幾個數量級,殘留的長壽命放射性核素的污染水平可能會持續幾個世紀。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2020年10月發表報告指出,日本福島核廢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和其他放射性物質的含量之高相當“危險”,存在損害人類DNA的潛在危險。
該組織德國分部的資深核專家布爾尼指出,福島核廢水噹中可能含有多達63.6GBq(千兆貝克勒爾)的碳-14,再加上其他放射性物質,這些廢水的危害可能持續數千年。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實驗室首席科研員、生物學博士弗拉基米爾·拉科夫表示,核廢物如果被排到海洋中,可能導致放射性同位素留存在包括魚類等海洋生物體內,繼而在人體內積累。
拉科夫認為,不可能從核廢物中徹底清除放射性污染,它們是原子同位素,無論怎樣清潔,同位素都會存在。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讀者留言內容不代表《新華報導》立場
3、《新華報導》也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