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鄭愁予返臺十六年 「愁予涉東海祈和平」
記者黃登洲◎臺中報導
東海大學駐校詩人榮譽講座教授鄭愁予即將離臺返回僑居50餘載目前仍在執行終生在校義務的美國耶魯大學,這是兩年來再度客座東海大學,而這次的主題是「駐校詩人」。則必得在居停期間展示詩人生涯的創作祕辛及來自起居生活以及學術、閱讀、典藏的感性素質,多項展示品,例如:榮譽、藝術雕刻,皆是博物館級的文物。在返美前,鄭愁予先生將在7月16日下午2:00-4:00於東海大學人文大樓一樓舉辦記者招待會,也將展示手稿、文物、見手抄本,展示他七十餘年詩人生涯積存之手稿文物,其中未來和臺中相關的文物、手稿,也將留在臺中市典藏,作為展示之用。
身為抗戰兒童、內戰少年,鄭愁予於民國38年16歲隨家人避戰亂,從北京遷徙來臺;詩人目睹戰地的悽慘,也遇見礦災發生為災民難民寫下了第一首詩《草鞋與筏子》。詩人一生寫詩多是從關懷他人為題旨,除了「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獲得國家文藝獎,進而創作多首憂國奮發的詩章;其中獲得全球生命文學創作獎的作品《和平的衣缽》,更顯現詩人寄與全人類和平大同的世界觀,也期許以此做為終生的志業為和平立起人文的標桿。
此次記者招待會不只是愁予先生個人的終生回顧,還可在跨時代的歷史旅行中,看到詩人在各種不同時代的人文窗景。詩人雖是宇宙的遊子,卻也化為時間的石人;坐在對人道關懷的列車上,和平前行將是不變的秉持,未來也將對自閉症成人的安置持續保持關注。
與其說7月16日是愁予先生因回顧而舉辦記者招待會,不如說是愁予先生對未來展望的說明會。愁予先生今年九月將赴金門,擔任金門大學榮譽講座教授終生任職。在地理上,金門是和平的橋樑;在歷史上,金門銜接了戰爭與和平;「時代未覺,詩先覺」,詩人企盼在文化上,能以橫跨五百年的薪傳,點燃和平的煙火,而煙火是戰火的女兒,散落在金門、馬祖、澎湖共構成的和平三角浪上;而詩人在浪頭上,將與我們同航,鼓風迎向下一個世代,和平繁榮的世代。
為此,我們期盼在會後,敬邀與會嘉賓在人文大樓一樓參加「鐘鼓齊鳴頌和平」活動,並參加詩人生涯的手稿、文物解說分享會,祈盼讓「和平的衣缽」能傳承給這一世代實質上為世界和平而努力的人,並詠讚他們將寫的歷史。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讀者留言內容不代表《新華報導》立場
3、《新華報導》也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