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健康守護戰》老年人生命之河的隱秘挑戰與應對
新華報導\1987創刊
血液,是人體生命的根基,尤其對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言,更是健康活力的關鍵所在。然而,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血脂異常率超過40%,65歲以上高血壓發病率約為50%,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場關於老年血液健康的嚴峻考驗。
貧血,在老年群體中普遍存在,約有五分之一的老人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醫師葉蘊青指出,「長期素食、胃腸吸收不良、酗酒等因素容易導致缺鐵性或巨幼細胞貧血,慢性腎病患者則易患腎性貧血。」這些貧血狀況不僅使老人感到心慌、氣短,甚至可能誘發心絞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令人憂心的是,部分老年人因長期臥床或慢性疾病,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引發深靜脈血栓、肺栓塞、腦血栓等致命風險。
血液腫瘤同樣不可忽視。研究顯示,80至84歲年齡組的癌症發病率達峰值,其中淋巴瘤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血液惡性腫瘤之一。北京協和醫院陳苗主任提醒,「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多於70歲確診,常見症狀包括淋巴結無痛性腫大、發熱及盜汗。」此外,多發性骨髓瘤、急慢性髓系白血病等血液惡性腫瘤,也多見於老年群體。專家建議,老年人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血常規檢查,若有慢性病或服用影響血液的藥物,檢查頻率應適當增加。若出現乏力、面色蒼白、反覆感染、皮膚瘀斑、牙齦出血等異常症狀,應及時就醫。
血常規與生化指標,猶如身體健康的「儀錶盤」。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趙雪燕主任強調,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三者的變化,直接反映身體狀況。血紅蛋白下降警示貧血,可能源於缺鐵、維生素B12不足,亦可能提示腎病或腫瘤;血紅蛋白過低會引發頭暈、心慌,長期嚴重貧血更會增加心衰風險。白細胞升高可能暗示感染,下降則需警惕免疫系統疾病。血小板異常則可能導致血栓或出血問題。生化指標中的血脂、血糖、肝腎功能同樣不容忽視,異常值意味著動脈硬化、肝腎疾病等潛在危機。
血液健康的維護,離不開優質的營養補給。陳苗主任建議,老年人應攝取富含鐵、葉酸、維生素B12的食物,如紅瘦肉、肝臟、動物血,以及深綠色葉菜和水果,並搭配維生素C促進吸收。同時,要控制高油、高糖、高鹽飲食,減少加工食品和飽和脂肪攝入,避免過量飲酒和嚴格戒煙。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有助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慢性病的管理尤為重要,需在醫生指導下妥善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此外,心理健康同樣影響血液狀態。專家提醒,不良情緒會干擾免疫系統和內分泌,進而影響造血功能。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是守護血液健康不可忽視的一環。
老年人的生命之河,流淌著血液的健康與活力。唯有全面關注血液指標、合理飲食、科學運動與良好心態,才能讓這條生命之河奔流不息,守護每一位長者的健康與尊嚴。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