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煉獄:台灣⺠主的永劫輪迴?
新華報導\1987創刊
台灣政壇近⽇⾵起雲湧,⼀場前所未有的⼤規模罷免浪潮席捲⽽來,不僅讓⺠意代表們如坐針氈,更引發社會各界對於現⾏罷免制度的深刻反思。當罷免連署輕易跨越⾨檻,投票結果無論「同意」或「不同意」都可能導向下⼀輪的政治動盪,這不禁讓⼈憂⼼,台灣⺠主是否正陷⼊⼀場永無⽌境的「罷免煉獄」?
根據《公職⼈員選舉罷免法》的規定,罷免案的啟動⾨檻相對寬鬆,從提議、連署到投票,每⼀步都牽動著政治⼈物的敏感神經。尤其在第三階段的投票,只要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達到原選舉區選舉⼈總數的四分之⼀以上,罷免案即可宣告通過。這看似保障了⼈⺠的參政權,卻也為政治對⽴提供了新的戰場。
如若⼀旦罷免成功,被罷免者將⽴即解除職務,並在4年內不得參選同⼀選區的同⼀公職。然⽽,這並⾮終點,因為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告後的3個月內,選區隨即將⾯臨補選,⽽補選當選者在任期滿⼀年後,同樣可能成為下⼀波罷免的⽬標。如此循環往復,不僅耗費龐⼤的國家資源,更可能讓台灣的政治環境陷⼊⻑期不穩定的泥淖。
近期多達數⼗位⽴委及地⽅公職⼈員⾯臨罷免,其中不乏在國會擁有關鍵席次的政治⼈物。這場「⼤罷免」不僅是單⼀事件,更像是當前台灣政治⽣態的縮影。在⾼度對⽴的政治氛圍下,罷免權逐漸從公⺠監督的⼯具,演變為政黨之間相互攻訐的武器。
每⼀次罷免案的發動,都伴隨著⼤量的社會動員與資源投⼊,無論是連署階段的⼈⼒物⼒,或是投票階段的宣傳攻防,都對社會造成不⼩的負擔。更令⼈擔憂的是,這種「以戰⽌戰」的模式,可能導致政治⼈物為了⾃保⽽趨於保守,甚⾄為了迎合特定⺠意⽽犧牲⻑遠的國家利益,最終使得台灣的⺠主政治在不斷的內耗中停滯不前。
資深政治觀察家指出,罷免制度的設計初衷是為了讓⼈⺠有權利淘汰「不適任」的公職⼈員,確保⺠意能夠有效監督政府。然⽽,當罷免成為常態,甚⾄被濫⽤為政治⾾爭的⼿段時,其正⾯意義便會⼤打折扣。
如何在⾼漲的⺠意與政治穩定之間取得平衡,是當前台灣社會必須共同⾯對的嚴峻課題。或許,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罷免制度的相關法規,思考是否應提⾼⾨檻,或是增設更嚴謹的程序,以避免⺠主的利器反噬⾃⾝,讓台灣的政治發展能夠回歸理性,聚焦於國家建設與⼈⺠福祉,⽽⾮永無⽌境的政治內耗。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