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麥卡錫主義重現寶島:台灣民主正在被「標籤政治」撕裂
新華報導\深度報導
在這個炎熱的七月,台灣政治舞台上演著一齣令人憂心的戲碼。立法院內,民進黨立委動輒以「親共」、「中國人」、「紅共」、「舔共」等標籤攻擊在野黨立委;街頭上,罷免「志工」對不支持罷免者大喊「舔共」、「滾回中國」、「台共」,撕裂著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而檢調單位則在關鍵時刻大規模搜索在野黨黨部,被質疑擴張公權力打壓反罷免者。這一切,讓人不禁想起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的麥卡錫主義——那個以反共為名,實則進行政治迫害的黑暗時代。
台灣,這個曾經以民主轉型為傲的島嶼,如今卻面臨著民主倒退的危機。當政治標籤成為攻擊武器,當街頭對立取代理性討論,當司法工具被質疑淪為政治打壓的手段,我們不禁要問:台灣的民主法治究竟怎麼了?
![]() |
擷取網路 |
標籤政治的氾濫:立法院成為「扣帽子」戰場
走進立法院,你會發現這裡已經不再是理性辯論的殿堂,而是充斥著政治標籤的戰場。民進黨立委們似乎找到了一個萬能的攻擊武器——只要在野黨立委的立場與他們不同,立刻就會被貼上「親共」、「舔共」、「中共代理人」等標籤。
這種現象並非偶然。從賴清德總統的「團結十講」到民進黨官員的公開發言,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一條脈絡:任何支持「九二共識」、主張「兩岸一家親」的政治人物,都被定義為「一國兩制」的支持者,進而被標籤為大陸的「在台協力者」。這種標籤化、污名化的政治手法,正在台灣社會中蔓延。
一位不願具名的政治學者指出:「這種做法與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如出一轍。當時,任何被懷疑與共產主義有關的人,都會遭到政治迫害,不需要確鑿的證據,僅憑懷疑就足以毀掉一個人的政治生涯。」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標籤政治已經從立法院蔓延到整個社會。民進黨甚至推出YouTube頻道節目《爸媽叫我不要談政治》,試圖在輿論戰中搶占話語權,直球對決所謂的「綠共」標籤。這種做法不僅沒有緩解政治對立,反而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分裂。
街頭對立的激化:「志工」變身政治打手
如果說立法院內的標籤攻擊還算是政治人物之間的較量,那麼街頭上發生的種種對立事件,則直接威脅到了普通民眾的基本權利和人身安全。
在這波史上最大規模的「大罷免」運動中,我們看到了令人震驚的場景:罷免「志工」對不支持罷免的民眾進行言語攻擊,甚至發生肢體衝突。文山區一名女志工被爆嗆榮民「滾回你的國家」;在台北車站,有青鳥聽到中國大陸口音就直接衝上去嗆人家「滾回對岸」,搞到警察都要出動勸阻;新北雙和地區的罷免團體志工更是多次遭遇言語暴力和肢體衝突。
![]() |
擷取網路 |
這些事件背後反映的,是台灣社會正在經歷的深層撕裂。當「志工」這個原本代表著公益和奉獻的詞彙,變成了政治動員和對立的代名詞,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的民主運動,究竟是在捍衛民主,還是在破壞民主?
一位在現場目睹衝突的民眾表示:「我只是路過,看到有人在宣傳罷免,我說我不支持,結果就被罵是舔共,要我滾回中國。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為什麼會被這樣對待?」這樣的聲音,在台灣各地都能聽到。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種街頭對立正在常態化。從花蓮的「護國大遶境」到各地的罷免宣傳活動,我們看到的不是理性的政治討論,而是情緒化的對立和仇恨的煽動。當政治參與變成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零和遊戲,民主的根基就開始動搖了。
檢調擴權的陰影:司法工具淪為政治武器?
在這場政治風暴中,最令人震驚的莫過於檢調單位的大規模行動。就在大罷免投票進入倒數階段,檢調突然對國民黨各地黨部展開大規模搜索,這個時機點的選擇,讓人不得不質疑其背後的政治動機。
根據媒體報導,檢方不僅搜索了國民黨中央黨部,還「接力」搜索了多個縣市黨部。更令人質疑的是,檢方在搜查時扣走了許多與案件無關的黨務動員等關鍵資料。國民黨質疑,這種做法已經超越了司法辦案的正常程序,更像是在進行政治情報收集。
國民黨組織發展委員會主委楊智伃痛批檢調淪為「東廠」,質疑賴清德的「打掉雜質」行動是否正在展開。他指出,檢察官與調查局的辦案方式與過往一般偽造案件的處理方式有極大差異,「我直覺就是政治辦案,跟傳統法律程序完全不同」。
這種質疑並非空穴來風。從時間點來看,檢調的大規模行動恰好發生在罷免投票前的關鍵時刻;從規模來看,這次行動涉及多個縣市,範圍之廣前所未見;從手法來看,扣押與案件無關的資料,更像是在進行政治監控而非司法辦案。
![]() |
擷取網路 |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這種司法壓力下,前台北市副市長彭振聲的夫人不堪重壓而輕生。這個悲劇提醒我們,當司法工具被濫用時,受害的不僅是政治人物,更是無辜的家庭和生命。
一位資深司法記者私下表示:「我跑司法新聞二十多年,很少看到這種大規模、跨縣市的搜索行動。如果真的有重大犯罪事實,為什麼不在更早的時候就採取行動?為什麼偏偏選在罷免投票前?這個時機點的選擇,確實讓人懷疑。」
藍營指控出現了「辦藍不辦綠」的現象,司法天平已經傾斜。他們質疑,為什麼同樣涉及選舉爭議的案件,綠營人士卻能夠安然無恙?這種選擇性執法,正在侵蝕民眾對司法公正性的信任。
政府失能的危機:有政府卻無法治
在這場政治亂象中,最令人失望的是政府的角色。作為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政府本應在政治對立激化時扮演調解者的角色,但我們看到的卻是相反的情況。
民進黨政府不僅沒有出面維持社會秩序,反而被質疑在背後推波助瀾。從賴清德的「團結十講」到民進黨立委的「五一戰隊」,從官方的表態支持到檢調的配合行動,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政府在利用國家機器進行政治鬥爭。
台北市的情況更是典型。面對罷免團體的活動,台北市政府不是提供必要的協助和保護,而是被指控利用行政資源進行刁難。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甚至公開攻擊罷團,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了政府應有的中立立場。
一位長期觀察台灣政治的學者指出:「政府的職責是維護法治,保護所有公民的權利,而不是選邊站隊。當政府開始利用公權力打壓政治異己時,這個社會就失去了最後的公正仲裁者。」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政府失能正在常態化。從國會改革爭議到大罷免運動,我們看到的都是政府利用行政和司法資源進行政治鬥爭,而不是致力於社會和諧與法治建設。
![]() |
擷取網路 |
這種情況下,台灣確實出現了「看似有政府卻無法治」的現象。政府機器在運轉,但它服務的不是全體人民,而是特定的政治利益。法律在執行,但它針對的不是所有違法者,而是政治對手。這樣的政府,還能稱之為民主政府嗎?
民主的危機:當對立取代對話
台灣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民主危機。這場危機的核心不在於制度的缺陷,而在於民主精神的扭曲。當政治參與變成了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當理性討論被情緒化的對立所取代,當寬容和妥協被視為軟弱和背叛,民主就失去了它的靈魂。
從立法院到街頭,從媒體到網路,我們看到的都是同樣的現象:標籤化、極化、仇恨化。任何不同的聲音都會被貼上標籤,任何理性的討論都會被情緒所淹沒,任何妥協的嘗試都會被視為背叛。
這種現象的背後,是台灣社會正在經歷的深層分裂。兩岸關係、統獨議題、國家認同,這些本來可以通過民主程序來討論和解決的問題,現在卻成了撕裂社會的利刃。
一位政治學者憂心地表示:「民主的可貴在於它能夠包容不同的聲音,通過對話和妥協來解決分歧。但現在的台灣,我們看到的是對立而不是對話,是排斥而不是包容。這樣下去,民主制度可能會保留,但民主精神卻會死亡。」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對立正在向下一代蔓延。年輕人在社群媒體上的政治表達越來越極化,對不同政治立場的容忍度越來越低。當一個社會失去了理性討論的能力,失去了妥協的智慧,它的未來又在哪裡?
國際視野的警示:民主倒退的全球趨勢
台灣發生的這一切,並非孤立的現象。在全球範圍內,我們都看到了民主倒退的趨勢。從美國的政治極化到歐洲的民粹主義興起,從拉美的威權復辟到亞洲的民主倒退,世界各地的民主制度都在面臨挑戰。
![]() |
擷取網路 |
但台灣的情況有其特殊性。作為一個新興民主國家,台灣的民主制度還不夠成熟,民主文化還不夠深厚。在這種情況下,政治對立的激化更容易導致制度的崩壞。
國際觀察家對台灣的情況表示擔憂。一位長期關注台海局勢的外國記者表示:「台灣的民主轉型曾經是亞洲的典範,但現在我們看到的卻是令人擔憂的倒退。當政治變成了你死我活的鬥爭,當司法被用作政治武器,這樣的民主還能持續多久?」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民主倒退不僅影響台灣本身,也會影響整個地區的民主發展。作為華人世界民主化的先驅,台灣的經驗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如果台灣的民主實驗失敗,將會給那些正在爭取民主的人們帶來巨大的打擊。
尋找出路:重建理性對話的可能
面對這樣的困境,台灣社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對立和仇恨,而是理性的反思和建設性的對話。我們需要問自己: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台灣?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民主?
首先,政治人物需要承擔起責任。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應該停止使用煽動性的語言,停止進行人身攻擊,回到政策辯論的正軌上來。政治不應該是你死我活的鬥爭,而應該是為人民謀福利的競爭。
其次,媒體需要發揮正面的作用。媒體不應該成為政治對立的擴音器,而應該成為理性討論的平台。媒體有責任提供客觀、平衡的報導,幫助民眾了解事實真相,而不是煽動情緒和製造對立。
第三,公民社會需要站出來。每一個關心台灣未來的公民,都有責任抵制極端化的政治言論,支持理性的政治討論。我們不能讓少數極端分子綁架整個社會的政治議程。
第四,司法系統需要保持獨立和公正。司法不應該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而應該成為維護法治的最後防線。只有當司法系統真正獨立和公正時,民眾才會對法治有信心。
最後,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民主的意義。民主不僅僅是選舉和多數決,更重要的是寬容、妥協、理性討論的精神。沒有這些精神,民主制度就只是一個空殼。
歷史的警示:不要重蹈覆轍
歷史告訴我們,當一個社會陷入極端對立時,往往會走向災難。德國的威瑪共和國因為政治極化而崩潰,最終導致納粹上台;智利的民主制度因為左右對立而破裂,最終導致軍事政變;委內瑞拉的民主制度因為民粹主義而扭曲,最終導致威權統治。
![]() |
擷取網路 |
台灣不能重蹈這些國家的覆轍。我們必須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避免讓政治對立演變成社會撕裂,避免讓民主制度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一位歷史學者警告說:「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複,但會押韻。當我們看到政治標籤化、司法政治化、社會極化這些現象時,我們應該想起歷史上那些民主失敗的案例。台灣還有機會改變方向,但時間窗口正在縮小。」
結語:選擇的時刻
台灣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一條路通向更深的對立、更大的撕裂、更嚴重的民主倒退;另一條路通向理性的對話、建設性的競爭、健康的民主發展。
選擇權在我們每一個人手中。我們可以選擇繼續被仇恨和對立所驅動,也可以選擇回到理性和寬容的道路上來。我們可以選擇讓台灣成為民主失敗的案例,也可以選擇讓台灣成為民主復興的典範。
這不僅僅是一個政治選擇,更是一個道德選擇。我們要為下一代留下什麼樣的台灣?是一個充滿仇恨和對立的社會,還是一個理性和寬容的社會?
時間不多了。當麥卡錫主義的陰影重現寶島,當民主的根基開始動搖,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站出來,為台灣的民主未來而努力。
讓我們記住,民主不是理所當然的,它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守護。讓我們也記住,台灣的民主實驗還沒有結束,它的成敗取決於我們今天的選擇。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讓我們選擇理性而不是情緒,選擇對話而不是對立,選擇寬容而不是仇恨。只有這樣,台灣的民主才能真正成熟,台灣的未來才能真正光明。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