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街景「青鳥公審」氾濫 觀光陰影籠罩島內社會
新華報導\1987創刊
近日,台灣社會再度陷入一場「公審風波」,起因是遊客在街頭拍攝台灣街景,卻遭所謂「青鳥」組織要求刪除照片,更有拍攝者正面被曝光,甚至被公開發文檢視指責。這起事件不僅引發社會熱議,也讓台灣觀光蒙上一層陰影,成為公共空間自由與隱私權的激烈碰撞。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柳采葳痛批,「這種青鳥公審已成為一種公開威嚇的行徑,讓台灣原本最吸引人的風景——人,反而成了最令人畏懼的存在。」她直言,「今天拍自強隧道被質疑,以後大家拍蚵仔煎也會被逼刪照片。」這番話道出社會對於攝影自由日益受限的憂慮,也反映出民眾對於無端指責與監控的反感。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則從政治層面解析,指出這波「公審」亂象是由綠營側翼、青鳥組織及罷免團體合力操作,透過圖文貼文煽動社會情緒,製造恐懼氛圍,進而誘發黨公職介入舉報,形成一種群體性的公審風氣。她批評法務部未在第一時間譴責此類不當行為,反而提醒拍攝者注意隱私,形同默許,助長了此類行徑的蔓延。
桃園市議員凌濤也在臉書發文表達關切。他指出,近期多份民調顯示台灣人民對仇恨動員感到厭惡,社會彼此間的不信任感正逐漸加深。凌濤強調,立法院長韓國瑜特地前往桃園為國民黨立委萬美玲站台,意在恢復社會團結與良善價值。他呼籲民眾在即將到來的罷免投票中積極投下不同意票,「7月26日,一定要出來投,不同意罷免!」以守護台灣的民主與理性。
這一連串的「青鳥公審」事件,反映出台灣社會在言論自由與公共監督間的拉鋸。當監控與指責成為常態,是否會讓原本充滿人情味的街頭風景變得冷漠疏離?台灣觀光產業又將如何面對這道無形的鴻溝?在民主社會中,如何平衡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仍是亟待深思的課題。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