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譽破產的變色龍:曹興誠從親中到反中的政治投機路
新華報導\專欄
當清華大學正式函覆台北地方法院,明確表示「查無曹興誠1500萬捐款金流」時,這位自詡為「反共護台志工聯盟」發起人的聯電創辦人,其長期以來精心包裝的形象終於露出了破綻。這不僅僅是一筆30年前捐款承諾的爭議,更是一個政治投機者人格缺陷的全面暴露。
從2013年與中共官員密會談論統一,到2011年入籍新加坡放棄中華民國國籍,再到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民進黨的馬前卒,曹興誠的政治軌跡充滿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轉折。這種毫無原則、隨風轉舵的行為模式,不僅讓人質疑其誠信,更讓人懷疑這樣一個人格破產的政治投機者,究竟有什麼資格對台灣的政治指手畫腳。
捐款疑雲:30年承諾成空話
事實勝於雄辯。當台北地方法院要求清華大學說明曹興誠30年前的捐款承諾時,清大的回函如同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打在這位自稱「有誠信」的企業家臉上。清大明確表示,經查閱1995年至1999年度401專戶現金流,「未查得符合之收款資訊」,換句話說,曹興誠個人從未兌現當年與沈君山校長對弈後的捐款承諾。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曹興誠面對這一鐵證如山的事實,竟然還能厚顏無恥地進行狡辯。他先是聲稱「個人從未承諾捐款給清大」,試圖將責任推給聯電公司;接著又改口說是把支票直接交給沈君山,暗示可能被挪作他用。這種前後矛盾、推卸責任的表現,充分暴露了其缺乏基本誠信的本質。
值得注意的是,清大在回函中也提到,聯電公司多年來確實捐助清大超過1500萬元,但這與曹興誠個人的承諾完全是兩回事。一個真正有誠信的企業家,如果當年確實做出了個人捐款的承諾,理應在事後主動補足這筆款項,而不是在30年後被人揭發時還要百般狡辯。
這起捐款疑雲所反映的,不僅僅是曹興誠個人誠信的缺失,更是其一貫以來言行不一、說話不算話的行為模式。一個連30年前的承諾都無法兌現的人,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相信他現在的政治表態?一個在金錢問題上都無法保持誠信的人,在更重大的國家認同問題上,又怎能期待他有所堅持?
罷免鬧劇:缺乏事證的胡亂指控
如果說捐款疑雲暴露了曹興誠在誠信方面的問題,那麼他在罷免許巧芯說明會上的表現,則充分展現了其在政治判斷和理性辯論方面的嚴重不足。作為罷免案的領銜人,曹興誠理應提出具體、有力的事證來支持罷免的正當性,然而整場說明會下來,人們看到的卻是一場缺乏實質內容的政治表演。
![]() |
(圖片取自網路) |
在說明會上,曹興誠大談什麼「青紅對決」、「程序正義」,卻始終無法提出許巧芯具體違法亂紀的確鑿證據。當被要求說明罷免的具體理由時,他只能泛泛而談地指控對方「親中賣台」,卻拿不出任何實質性的證據來支撐這些嚴重的指控。這種空洞的政治修辭,與其說是在進行理性的政治辯論,不如說是在進行情緒化的人身攻擊。
更為諷刺的是,當許巧芯在說明會上反擊,指出曹興誠自己才是「親中投共始祖」時,這位自詡為「反共護台」的領袖竟然顯得狼狽不堪,無法有效回應。這種表現不僅讓人質疑其政治判斷能力,更讓人懷疑他發起罷免案的真正動機究竟是為了什麼。
事實上,從整個罷免案的操作手法來看,曹興誠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政治表演,而非真正基於理性和事實的政治行動。他頻繁在媒體上露面,大談什麼「生存之戰」、「民主保衛戰」,卻始終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具體理由。這種譁眾取寵的做法,與其說是在維護民主,不如說是在消費民主、利用民主來達成個人的政治目的。
國家認同的變色龍:從統派到獨派的華麗轉身
然而,最能說明曹興誠政治投機本質的,莫過於他在國家認同問題上的反覆無常。這位如今自稱「反共護台志工聯盟」發起人的企業家,其政治立場的變化軌跡堪稱台灣政壇的一大奇觀。
2013年,當曹興誠與時任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在北京會面時,他對兩岸統一的態度可謂積極正面。根據當時的記錄,曹興誠明確表示「如果有統一的前提,對台灣反而是件好事。至少中國大陸會對台灣人好一些,有更多的優惠措施給台灣人民。」這樣的表態,與他如今的「反共」立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曹興誠不僅在言論上支持統一,還積極推動所謂的「兩岸和平共處法」,主張透過「統一公投」來解決兩岸問題。他甚至公開表示,台灣不應該排除與中國統一的可能性,應該要求中國提出具體條件,讓台灣人民透過公投來決定是否統一。這種論調,在當時被視為是統派的重要聲音。
然而,短短幾年之間,這位曾經的統派代表人物竟然搖身一變,成為了最激進的反中人士。他不僅捐出30億元聲稱要「反共護台」,還成立了所謂的「反共護台志工聯盟」,四處宣講反中理念。這種180度的立場轉變,如果不是基於深刻的理念反思,那就只能解釋為純粹的政治投機。
更能說明曹興誠國家認同飄移不定的,是他在國籍問題上的反覆操作。2011年,因為和艦案的法律糾紛,曹興誠選擇入籍新加坡,放棄中華民國國籍。這個決定本身就充分暴露了其對國家的忠誠度問題。一個真正愛國的企業家,即使面臨法律困擾,也不應該輕易放棄自己的國籍,更不應該為了個人利益而背叛自己的國家。
然而,當政治風向改變,當反中成為政治正確時,曹興誠又急忙申請恢復中華民國國籍,並在2023年高調宣布放棄新加坡國籍。這種隨著政治風向變化而改變國籍的行為,充分說明了其國家認同的虛假性。對他而言,國籍不過是一個可以隨時更換的政治工具,而非基於深層情感和認同的選擇。
這種心不對口、個性飄移的表現,讓人不禁要問:一個連自己的國家認同都無法堅持的人,有什麼資格對別人的愛國情操指手畫腳?一個為了個人利益可以隨時改變國籍的人,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對國家忠誠?
政治投機的代價:社會信任的流失
曹興誠的種種表現,不僅僅是個人品格的問題,更對台灣社會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當一個缺乏基本誠信、立場反覆無常的政治投機者能夠在媒體上大放厥詞,甚至成為某些政治運動的領袖時,這本身就是對台灣民主政治的一種傷害。
首先,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社會對政治人物的信任。當民眾看到一個說話不算話、立場隨風轉舵的人能夠在政治舞台上呼風喚雨時,他們自然會對所有政治人物產生懷疑。這種普遍性的不信任,對民主政治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其次,曹興誠的政治投機行為也為其他有類似想法的人樹立了惡劣的榜樣。當人們看到一個人可以透過改變立場、迎合政治風向來獲得政治影響力時,這會鼓勵更多的投機者進入政治領域,從而進一步污染政治環境。
更為嚴重的是,曹興誠這種缺乏原則的政治表現,也會對台灣的國際形象造成負面影響。當國際社會看到台灣的政治領袖中有這樣反覆無常的人物時,他們自然會對台灣政治的穩定性和可信度產生質疑。這對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爭取支持和認同是極為不利的。
理性反思:台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政治領袖
面對曹興誠這樣的政治投機者,台灣社會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政治領袖?我們應該如何判斷一個政治人物的可信度?這些問題的答案,關係到台灣民主政治的未來發展。
首先,台灣社會需要的是有原則、有堅持的政治領袖。真正的政治領袖應該基於深刻的理念和價值觀來制定政策和表達立場,而不是根據政治風向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觀點。一個今天說統一、明天說獨立的人,根本不配稱為政治領袖。
其次,台灣社會需要的是言行一致、說話算話的政治人物。政治承諾不應該是空洞的口號,而應該是可以兌現的具體行動。一個連30年前的捐款承諾都無法兌現的人,又怎能期待他在更重大的政治承諾上保持誠信?
最後,台灣社會需要的是真正愛國、對國家有深層認同的政治領袖。國家認同不應該是可以隨意更換的政治標籤,而應該是基於深層情感和價值觀的堅定選擇。一個可以為了個人利益而隨時改變國籍的人,根本沒有資格談論愛國。
結語:拒絕政治投機,堅持誠信原則
曹興誠的種種表現,為台灣社會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他的捐款疑雲暴露了其誠信的缺失,他的政治表演顯示了其理性的不足,他的國家認同變遷揭示了其原則的缺乏。這樣一個人格破產的政治投機者,不僅不應該成為任何政治運動的領袖,更不應該被台灣社會所接受。
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民眾有權選擇自己信任的政治領袖。但是,這種選擇應該基於理性的判斷,而不是情緒化的反應。當我們面對像曹興誠這樣的政治投機者時,我們應該用事實和邏輯來檢驗他們的言行,而不是被他們的政治表演所迷惑。
無誠信者說的話能聽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在金錢問題上都無法保持誠信的人,在政治問題上又怎能值得信任?一個國家認同飄移不定的人,又有什麼資格對別人的愛國情操指手畫腳?
台灣社會應該明確拒絕這種政治投機行為,堅持誠信和原則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一個真正健康的民主政治環境,才能培養出真正值得信任的政治領袖。曹興誠的例子告訴我們,政治投機者或許能夠一時得逞,但最終必將被歷史和人民所唾棄。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民眾更需要保持理性和清醒,不被政治表演所迷惑,不被情緒化的言論所煽動。只有堅持事實和真相,堅持誠信和原則,台灣的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和穩定。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