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派」與「台灣派」的羅⽣⾨:賴清德「團結⼗講」如何攪動國家認同深⽔區?
《 鄭杰的觀點 》
總統賴清德近⽇啟動「團結國家⼗講」系列演說,其中關於「中華⺠國派反共」與「台灣派護台」的論述,在台灣社會激起千層浪。這番旨在凝聚內部共識、共同抵禦外部威脅的⾔論,卻意外觸及了台灣⻑期以來在國家認同上的敏感神經,引發各界對於「中華⺠國」與「台灣」之間複雜關係的深層思考。當⾝份證上印著「中華⺠國」的國⺠,被要求在「反共」與「護台」之間劃分派別時,這不僅是政治修辭的運⽤,更是⼀場關於⾝份歸屬與國家願景的深⽔區探討。
賴清德總統的「團結國家⼗講」,其核⼼意圖在於⾯對中國⽇益增⻑的軍事與政治壓⼒下,尋求台灣內部的最⼤公約數。他強調「台灣的主權國家地位不容質疑」,並明確指出「台灣不屬於中華⼈⺠共和國的⼀部分」,這是在國際社會上重申台灣主權獨⽴的⽴場。然⽽,當他進⼀步提出「中華⺠國派反共」與「台灣派護台」的區分時,其背後的政治意涵與對國⺠認同的影響,便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期以來,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始終是政治場域中最為複雜且敏感的議題。⾃1949年中華⺠國政府遷台以來,「中華⺠國」作為⼀個承載著中國⼤陸歷史記憶的政治實體,與在台灣這⽚⼟地上⽣⻑發展的「台灣意識」之間,便存在著⼀種既融合⼜拉扯的關係。
過去數⼗年,從「反共復國」到「中華⺠國在台灣」,再到「台灣主體性」的確⽴,台灣的國家認同經歷了多次轉型與辯證。這使得許多台灣⺠眾在情感上既認同「中華⺠國」,⼜深愛「台灣」這⽚⼟地,兩者之間並⾮截然⼆分,⽽是相互交織。
賴清德總統的論述,試圖將「反共」與「護台」這兩個⾏動⽬標,分別賦予「中華⺠國派」與「台灣派」的標籤。他認為,不反共的就不是真正的中華⺠國派,不護台的就不是真正的台灣派。這種說法,⼀⽅⾯旨在凝聚不同政治⽴場者共同對抗外部威脅,另⼀⽅⾯也隱含著對內部政治光譜的重新定義。
然⽽,對於許多⺠眾⽽⾔,這種劃分可能會造成⾝份認同上的困惑。畢竟,在⽇常⽣活中,⼤多數台灣⺠眾並不會刻意區分⾃⼰是「中華⺠國派」還是「台灣派」,他們可能同時認同兩者,或者認為兩者本質上是⼀體兩⾯。
有學者分析指出,賴清德總統的論述,或許是為了在複雜的兩岸關係中,為台灣尋找⼀個更為清晰的定位。透過強調「反共」與「護台」的共同⽬標,他希望能夠超越藍綠的政治對⽴,將台灣內部⼒量整合起來,形成⼀股更強⼤的防衛⼒量。然⽽,這種策略也可能帶來⾵險,即在試圖團結的同時,不慎加劇了內部認同的分裂。
當「中華⺠國」與「台灣」被視為兩個不同的「派別」時,原本可能模糊⽽包容的國家認同,便可能被硬⽣⽣地切割開來,使得⺠眾在⾯對⾝份認同問題時,不得不做出選擇。
「中華⺠國就是中華⺠國,臺灣是家」,這句發⾃⺠間的⼼聲,或許最能反映台灣⺠眾對於國家認同的真實情感。他們希望能夠在「中華⺠國」的憲政體制下,安居樂業於「台灣」這⽚⼟地上,並且不被政治語⾔所綁架。
如何在⾼舉「反共護台」的旗幟下,⼜能避免加劇內部認同的撕裂,讓「中華⺠國⼈」與「台灣⼈」的⾝份認同能夠和諧共存,將是賴清德政府在未來執政中必須⾯對的嚴峻考驗。這不僅考驗著執政者的政治智慧,更關乎台灣社會的⻑遠發展與團結!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