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巷弄遇上北京胡同:兩岸青年畫筆下的「人情味密碼」
新華報導\1987創刊
![]() |
項目成員走進衚衕實地調研,跟隨專家張志勇老師走進衚衕建築的前世今生(擷自網路) |
這場藝術盛宴的背後,是一個名為「元宇宙探勘隊」的駐地計畫。策展人畢依帆介紹,此計畫始於2023年,初衷便是為兩岸青年搭建一個實體交流的橋樑,至今已是第3屆。今年,團隊將焦點鎖定在「胡同與四合院」這個極具北京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上。7月初,這群年輕的探勘隊員便已啟程,在北京的街巷中展開為期3天的密集參訪。他們跟隨胡同專家張志勇的腳步,聆聽歷史的迴響,深入四合院的肌理,感受傳統民居的靜謐之美,沉浸式地體驗老北京的獨特韻味。
![]() |
台青張同學和他的水墨畫作品《巷山圖-蔓流》 |
畢依帆表示,行程特別安排探訪了新舊面貌並存的胡同,也參觀了四合院博物館與私人院落,目的就是希望讓兩岸的青年創作者,能跳脫刻板印象,用他們這一代人的思維與視角,重新詮釋傳統文化這個宏大命題。結束實地走訪後,那些所見所聞,便迅速轉化為創作的養分,最終共同破解出屬於他們世代的「胡同密碼」。
來自台灣的張同學,便在他的水墨畫《巷山圖-蔓流》中,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將象徵生命力的藤蔓與水元素,融入傳統水墨,並讓現代建築與老胡同在畫面上並置,營造出歷史與當下共存的奇妙感受。這位曾多次走訪大陸山東、湖南、重慶等地的台灣青年坦言,大陸多元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極大地豐富了他對傳統「山水」的理解,也讓他的創作視角日益開闊。「我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歷久彌新的,」他說,「在當下的時代仍有持續創新的生命力。」
![]() |
開幕式上,策展人畢依帆向觀眾介紹展覽內容(擷自網路) |
同樣來自台灣的彭同學,則帶來了她設計的台灣皮影戲團文創產品,並在這次的胡同行旅中,催生出名為「一尺胡同」的新作。她將胡同的磚瓦細節,巧妙地融入北京特色糕點的包裝設計中,期盼消費者在品嚐美食的同時,也能觸摸到這座城市的歷史肌理。「用創意和行動連接傳統和現代,那些瀕臨消失的傳統就能被看見。」彭同學的這番話,道出了許多青年創作者的心聲。
對於策展人畢依帆而言,這場活動還多了一層個人的情感連結。她回憶起自己在台灣眷村的童年時光,「胡同在南方的叫法便是巷弄,台灣同樣擁有許多巷弄。」她說,眷村裡匯聚了來自大陸各地的居民,那裡的巷弄與北京胡同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畢依帆認為,這種文化最獨特、最值得保存的,正是那份濃厚的人情味。她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能引導兩岸的年輕人,在探索胡同新舊變遷的過程中,親身感受並傳承這份跨越海峽、彌足珍貴的「胡同人情味」。
展覽將持續至7月27日,為北京的夏日,留下一段溫暖的兩岸文化敘事。
![]() |
實地參訪期間台青用相機記錄衚衕記憶(擷自網路) |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