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銘「刑法100條」言論引爆爭議:藍委叛國說,箝制思想自由?
新華報導\特稿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日前在資深媒體人周玉蔻的廣播節目中,針對藍營立委發表「若叛國的話,《刑法》100條會伺候你,還有《反滲透法》,你拿中共的錢來選舉就是《反滲透法》,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的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即引發在野黨的強烈批評。這番言論不僅被質疑是否意圖恐嚇在野黨,更讓外界擔憂,台灣是否正走向回到戒嚴時代,箝制人民思想自由的道路?
「刑法100條」陰影再現,在野黨批綠營恐嚇
柯建銘的這番話,特別是提及「《刑法》100條」,立刻觸動了台灣社會對於威權統治時期白色恐怖的敏感神經。《刑法》100條在過去曾被廣泛用於打壓異議人士,箝制言論自由,是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極具爭議的法條。儘管該條文已於1992年修正,限縮了適用範圍,但其歷史陰影仍深植人心。
在野黨聞訊後反應激烈,紛紛指責柯建銘的言論是恐嚇在野黨,意圖製造寒蟬效應,打壓不同聲音。國民黨立委表示,柯建銘身為執政黨黨團總召,言論應謹慎,不應輕率將政治攻防上升到「叛國」層次,更不應以刑法條文威脅在野黨。他們認為,這種言論不僅破壞了朝野和諧,也傷害了台灣的民主體制。
《反滲透法》爭議再起,思想自由何去何從?
除了《刑法》100條,柯建銘同時提及的《反滲透法》也再次成為爭議焦點。該法自實施以來,便因其定義模糊、可能影響兩岸正常交流等問題,持續受到部分人士的質疑。柯建銘將「拿中共的錢來選舉」與《反滲透法》連結,並稱「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更讓在野黨質疑,這是否意味著執政黨將利用《反滲透法》作為政治工具,對異議人士進行打壓?
這場言論風波,不僅僅是朝野之間的口水戰,更深層次地觸及了台灣社會對於言論自由、思想自由以及民主法治的根本性討論。在一個民主社會中,不同政治立場的意見交流與辯論是常態,但若將政治分歧上升到「叛國」的高度,並動輒以刑法條文相威脅,無疑將對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造成傷害。
民主台灣,戒嚴陰影是否再現?
柯建銘的言論,讓許多人不禁回想起台灣過去的戒嚴時期。那個時代,人民的思想受到嚴格箝制,言論自由受到壓迫,異議者可能面臨牢獄之災。如今,台灣已是民主國家,人民享有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然而,當執政黨高層口出「刑法100條」等威脅性言論時,社會大眾自然會產生疑慮:台灣的民主是否正在倒退?人民的思想自由是否再次面臨挑戰?
這場爭議的後續發展,將考驗執政黨如何回應社會的質疑,以及台灣社會如何捍衛得來不易的民主價值。在追求國家安全的同時,如何確保人民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將是台灣社會必須持續面對的重要課題。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