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尋根之旅:兩岸教師福州「共備一堂課」,用美食與AI為中華文化搭橋
一場別開生面的教育研討活動,19日在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展開,來自海峽兩岸的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他們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聚焦於街頭巷尾、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的美食,試圖從中找尋連結兩岸青少年心靈的文化密碼。
「透過尋找臺灣古早味,孩子們在行走中瞭解了藏在美食背後的中華文化。」臺灣新北市秀山小學的張老師,在會上分享了她精心設計的研學課程。當大螢幕展示出孩子們親手繪製的臺灣美食地圖時,精美的成果贏得了現場熱烈的掌聲。這不僅是一張地圖,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探索紀錄。
無獨有偶,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的陳宇欣老師,也為歷史悠久的三坊七巷設計了美食研學課程。她深刻地指出:「美食是載體,文化才是根。用研學這樣有趣的形式,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才是教育的目的。」她的話語道出了在場許多教育者的共識,即教育應當是生動活潑且能觸及靈魂的。
![]() |
(擷自網路) |
此次名為「好年華福州——兩岸共研一堂課」的研討活動,由共青團福州市委、福州市青年聯合會主辦,旨在以閩台深厚的歷史淵源為紐帶,匯聚兩岸教育智慧,深度挖掘福州獨特的文化資源,共同為兩岸青少年打造能夠促進心靈契合的特色研學課程,為雙邊教育交流合作開闢一條嶄新的路徑。
臺北市教育局小學藝術領域輔導員吳慧琳老師,對兩岸教師的合作深有感觸。她所設計的「好好玩跨域主題課堂」已在福州多所學校推廣。她謙虛地表示:「我一直認為大陸老師的專業度特別棒,而臺灣老師在課程創造方面的靈感也值得點讚。兩岸老師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定能為兩岸的孩子們帶來更好的課程。」
研討會後,兩岸的專家與教師並未停下腳步,他們接連兩日實地走訪了臺灣會館、林則徐紀念館及閩越水鎮等地,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現實場景連結。他們圍繞福船文化、臨水夫人陳靖姑信俗等共同的歷史記憶,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腦力激盪,探討如何將這些厚重的文化元素,轉化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研學體驗。
我們此行不只是看風景、聽故事,更要和大陸同仁一起『備課』。」吳慧琳感性地說道,「我覺得福州研學課程可做的東西太多了,民間信俗、傳統技藝,這些流淌在血脈裡的文化基因,是設計兩岸青少年研學課程最寶貴的資源。」
來自臺灣中原大學的連教授,更為這次的課程開發注入了科技的想像。他認為,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能為傳統的研學課程錦上添花。「以福州的非遺軟木畫、脫胎漆器為例,我們可以在走訪行程後,通過向AI下達指令,將古老的技法電子化,生成屬於每個孩子自己的獨特作品。」這種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創新思維,預示了未來教育的無限可能。
據福建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研討會僅是一個開端。會後,兩岸教師將持續合作,融合福州深厚的文化底蘊,最終形成一套既適用於臺灣也適用於大陸青少年的尋根研學課程,為他們搭建起一座跨越海峽、直達心靈的橋樑。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