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元現金從天而降?卓內閣一句「買飛機」點燃的政治風暴與經濟迷思
新華報導\特稿
一萬元現金,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還是包裹著政治算計的糖衣毒藥?當立法院三讀通過「全民普發一萬元」的特別條例,行政院長卓榮泰的一席話,不僅為府院關係投下震撼彈,更點燃了一場關於國家財政、經濟效益與民生疾苦的激烈論戰。
卓院長語氣堅定地批評此舉「違法違憲」,更直言「寧願舉債救災,而非舉債發錢」,並以「買遙控飛機」為例,直指普發現金對國家幫助甚微。這番言論,究竟是高瞻遠矚的財政紀律堅持,還是脫離民瘼的政治語言?
卓院長的核心論點,建立在國家資源應「集中力量,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從政府治理的高度來看,這無疑是正確的。國家預算有限,每一分錢都該花在刀口上。面對災後重建的迫切、基礎建設的落後、產業轉型的瓶頸,將龐大經費用於普發現金,確實存在資源稀釋的風險。他擔憂,這筆錢若分散到個人手中,可能流向非必要的消費,例如他所說的「遙控飛機、冰箱、儲物櫃」,最終未能形成有效的經濟刺激,反而徒增國庫的沉重負擔。這番話語的背後,是對財政紀律的捍衛,也是對立法院在野黨團一次強硬的政治表態,暗示著未來的預算審查將是一場硬仗。
然而,卓院長的「飛機論」卻也巧妙地迴避了另一個核心問題:人民的感受!
對於許多在通膨壓力下掙扎的家庭而言,一萬元或許買不了遙控飛機,但它可能是一整個月的伙食費、孩子的學雜費,或是一筆能暫時喘息的救命錢。將人民的潛在消費輕描淡寫地歸結為購買非必需品,無疑在情感上與基層民眾產生了距離。這也引發了最直接的質疑:刺激內需、改善民生,難道不是政府的根本職責嗎?當民眾將這筆錢用於消費,無論大小,都在為市場注入活水,這正是最直接的經濟振興。
更深層次來看,這場爭議揭示了台灣長期以來,「救災」與「民生」的預算矛盾。卓院長強調政府本有預算應對災情,這點無庸置疑。但民眾的疑問是,既然常規預算足以應對災變,為何在討論超徵稅收或額外財源時,總是以「排擠救災預算」作為反對普發現金的理由?這使得「救災」彷彿成了一張萬能的政治擋箭牌,讓任何旨在還稅於民的提案都顯得像是罔顧災民、不負責任。
這種論述框架,簡化了複雜的財政議題,卻也激化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對立情緒。
最終,卓榮泰院長的這番話,是一場精心計算過的政治溝通。它既是對在野黨的強力回擊,也是在為後續可能的覆議或釋憲鋪路。
然而,在犀利的政治攻防之間,人民最真實的經濟壓力與生活渴望,似乎成了被量化、被標籤化的抽象概念。
究竟是該集中財力辦大事,還是應讓民眾共享經濟果實,以渡難關,這場「萬元之爭」的背後,考驗的不僅是冰冷的財政算計,更是執政者能否真正將民生疾苦,擺在第一位的政治智慧。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