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親師通訊群組衝突頻傳 市議員陳文政籲教育局建立指引
新華報導\1987創刊
隨著社群通訊工具普及,許多學校班級成立了親師LINE群組作為聯絡平台,然而這類「開放式通訊群組」近年來卻成為教育現場的新隱憂。台中市議員陳文政於市議會總質詢中指出,群組在發生誤解、衝突,甚至學生間霸凌時,往往演變成家長互控、對簿公堂的火線現場,呼籲教育局應儘速建立明確的使用指引,保障教師教學秩序與親師互動的健康發展。
陳文政表示,LINE等通訊工具已廣泛應用於校園,但目前並無明文規範教師是否應配合成立群組,導致教師角色日益模糊。他指出:「有的群組是老師主動建立,有的則是家長強烈要求而生,但一旦出現糾紛,往往讓教師無所適從,甚至造成沉重壓力。」
陳文政認為,當群組取代了聯絡簿,出現了三大問題。第一、家長即時掌握孩子動態,反而削弱學生的責任感與回報能力。第二、教師需長時間回覆訊息,無形中延長工時、壓縮休息。第三、群體壓力容易壓縮教師專業空間,甚至遭質疑與攻擊,破壞教學秩序。
陳文政強調,自己曾協助多起親師群組衝突案例,有家長因在群組中互控而鬧上法庭,實屬令人擔憂。他進一步質詢教育局兩大問題:台中市目前是否仍以聯絡簿為主要親師溝通工具?以及是否有規範教師是否必須成立通訊群組、教師是否可以拒絕?
對此,教育局長回應表示,目前市府仍以紙本聯絡簿為正式的親師溝通方式,但各校亦普遍使用社群軟體群組,以提高訊息傳達效率。局長也呼籲使用者在群組中應保持理性發言,避免不當爭論。
然而,陳文政提醒,當前教師在通訊群組中所承受的溝通壓力,已超出其教學本職,教育現場應以尊重教師專業為前提。他建議,教育局應研擬更具體的指引,例如推廣使用「一對多」的LINE官方帳號,或以電子郵件作為公告管道,避免人人皆可發言的開放式群組,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
他也補充,如果短期內無法導入替代方案,不妨重新思考回歸傳統聯絡簿制度,「透過書寫讓孩子主動承擔回報責任,也可避免家長過度介入,讓教育現場回歸單純與信任。」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