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雜質說」引爆台灣社會撕裂,民主價值面臨嚴峻考驗
新華報導\1987創刊
近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在「團結十講」第二講中,拋出震撼言論,聲稱要「透過一次次選舉罷免,像打鐵鑄劍般千錘百練,打掉雜質」。此言一出,立刻在島內引發軒然大波,「雜質說」迅速在社會各界發酵,甚至滲透進校園,激起廣泛關注與激烈爭議。
「雜質」原指物質中混雜的不純成分,賴清德卻將「在野黨」及其支持者比喻為「雜質」,意圖藉由「大罷免」清除政治異己。這種將異己視為「雜質」的言論,暴露出其政治心態的扭曲與狂妄,為台灣社會樹立了極為負面的示範。令人憂心的是,這種充滿排他性的語言,不僅加劇社會分裂,更在校園中演變成言語霸凌,彰化一名初中學生竟被同學直呼「你是雜質」,引發家長強烈不滿,認為此詞充滿侮辱意味,嚴重損害青少年心理健康。
賴清德身居高位,卻「出口成髒」,公然將不同政見者貼上「雜質」標籤,剷除異己的陰暗態度昭然若揭。其所謂「雜質」的標準,無非是「非我族類」——非綠營政治人物、非綠營支持者。若以此標準反觀,賴清德及其所代表的民進黨才是台灣社會真正的「雜質」。
賴清德在2024年選舉中僅以約40%的得票率當選,民進黨在立法院亦未過半,這明確反映出台灣選民的分歧與民意多元。面對主流民意的疏離,賴清德當局卻不思反省,反而加劇黨派對立,透過無差別的「大罷免」行動,動用司法力量打壓異己,製造仇恨與分裂,導致社會內耗嚴重,經濟發展陷入停滯。而綠營高層頻傳貪腐醜聞,更令民眾信任度大幅下降。
在兩岸關係上,賴清德一意孤行堅持「台獨」路線,煽動「抗中保台」情緒,阻撓兩岸交流,製造「綠色恐怖」,打壓大陸配偶及交流人士,升高敵意對抗,破壞區域和平穩定。其變相向美國交「保護費」的行徑,更使台灣陷入國際政治博弈的漩渦,成為民族大義與歷史潮流中的「雜質」。
民主的核心在於多數服從少數,尊重不同聲音。然而,賴清德及其陣營卻將多數選民視為「眼中釘」,推動「打掉雜質」的政治清算,成為分裂社會的毒瘤。從「洗滌人心」的思想控制,到將漢人稱為「其餘人口」,再到如今的「雜質說」,民進黨當局的分裂策略已達瘋狂境地。
即將於7月26日舉行的「大罷免」,正是賴清德啟動「團結十講」的背後陰謀。島內輿論已將其批評為「分裂十講」,網路上更掀起反罷免浪潮,民眾自發號召:「我們都是執政黨眼裡容不下的一粒沙,全台站出來,齊力反惡罷!」、「我雜質,我驕傲!」、「其餘人口站出來,726投不同意!」聲浪此起彼伏。
誰是「雜質」,絕非賴清德一人能定義。人民不是雜質,唯有民主才會因權力濫用而變質。台灣社會燃起的憤怒與反抗,正是對這種排他政治的最強烈回應。和平、發展、交流與合作,才是台灣社會的真正主流民意;而賴清德及其所代表的政治勢力,才是當前應當被摒棄的「雜質」。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