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牠反而害死牠?台中市府緊急呼籲:路上看到這種烏龜,千萬別丟進水裡!
新華報導\1987創刊
在台中市的某個角落,一個善意的舉動,卻可能導致一場生命的悲劇。當民眾在路邊看見一隻緩慢爬行的烏龜,直覺反應往往是將牠「送回」水中。然而,這個看似充滿愛心的行為,卻可能成為壓垮牠的最後一根稻草。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近日發出鄭重提醒,打破大眾對烏龜的刻板印象,並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不是所有烏龜都會游泳,錯誤的援救,等同於謀殺。
這一切源於一個普遍的誤解。在多數人的認知裡,「烏龜」與「水」是密不可分的。但事實上,「烏龜」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其下包含了生活習性截然不同的物種。農業局專家解釋,公園水池常見的巴西龜、斑龜,屬於「澤龜」,是天生的游泳好手;而大海中的綠蠵龜、玳瑁則是「海龜」。但還有一大類,是完全生活在陸地上的「陸龜」,牠們的腳趾間沒有蹼,一旦被放入水中,唯一的結局就是溺斃。
![]() |
陸龜澤龜大不同 |
更關鍵的是,台灣並無原生種陸龜,因此在路上遇到的,極有可能是民眾飼養不慎走失的寵物,如蘇卡達象龜或印度星龜。這些迷途的生命,需要的不是一池冰冷的水,而是一個能讓牠們暫避車輛、安心等待主人的陰涼角落。一個簡單的檢查動作——看看牠的腳趾——就能決定牠的生死。這個細微的知識差異,正是專業與善意之間最重要的一道橋樑。
此外,台灣山林間還隱藏著另一位「偽裝者」——食蛇龜。牠是台灣唯一原生的陸棲性淡水龜,屬於「箱龜」,雖然名字有「蛇」,但牠並不吃蛇,且同樣不擅長游泳。在果園或林道間看見牠悠閒散步,是再正常不過的景象。若因一時的好奇或誤解,將這隻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抓」去水邊,不僅干擾了牠的自然生態,更可能觸犯野生動物保育法,面臨罰則。
這起因烏龜而起的「溫馨提醒」,實則揭示了人與野生動物互動的普遍困境。農業局強調,面對野生動物,最好的守護,往往是「不打擾」。台中市政府為此訂定了清晰的「三不原則」:不干擾、不餵食、不捕捉。若動物健康無虞,遠觀就是最好的尊重;若發現其受傷,一通1999市民專線,就能啟動專業的救傷收容機制。同時,這也是對所有飼主的沉重呼籲:管好自己的寵物,不僅是保護牠們免於危險,更是防止外來種入侵、守護本土生態的關鍵責任。下一次在路上遇見迷途的生命,請先停下腳步,用知識取代衝動,讓我們的愛心,真正成為守護的力量。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