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還是戰本?臺灣校園再起波瀾,13篇「抗中」教材將上路,是啟蒙還是洗腦?
新華報導\1987創刊
當九月的開學鐘聲即將敲響,臺灣的教育界正醞釀著一場牽動各方神經的變革。在人賴清德指示下,教育主管部門正加緊腳步,推動一系列旨在強化學生對所謂「中國威脅」認知的補充教材。7月9日,該部門證實,已有13篇相關教材完成初步審查,預計將在新學期陸續進入校園,為臺灣的教育領域投下一顆震撼彈。
這項政策的推動,源於賴清德日前針對其所稱的「五大安全威脅」及大陸方面推動的「融合發展」策略所做的指示。他要求教育部門聯合陸委會等相關機構,深化臺灣學子對兩岸交流潛在「威脅」的認知教育。為此,這13篇補充教材應運而生,其內容核心環繞著「識讀中國威脅」、「國家認同」與「媒體識讀」等三大方向,意圖在現行的「108課綱」基礎上,為教師提供額外的教學資源。
教育部長鄭英耀在嘉義市的一場會議後向媒體透露,這些教材目前正由編輯團隊根據審查意見進行最後修改。儘管官方聲稱,教師可以自主選擇是否使用這批補充教材,不使用者不會受到懲處,但其內容仍有可能出現在未來的考試題目中。這一點,無疑為教材的實際影響力增添了微妙而強制的意味,也引發了外界對於教育中立性是否遭到政治干預的深切憂慮。
此舉迅速引發了來自北京的強烈反應。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曾就此明確表示,民進黨當局是再度將政治黑手伸入教育事業,其根本目的是出於「謀獨」私利,意圖藉由教材與課堂向年輕學子強行灌輸錯誤的「台獨」理念,從而為其挑動兩岸對立對抗的政治路線培植社會基礎。朱鳳蓮強調,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流淌在臺灣同胞血脈中的中華文化基因,是任何人為因素都無法磨滅的。她更嚴詞警告,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終將失敗。
一場圍繞著教科書的沒有硝煙的戰爭,似乎正在海峽兩岸間悄然上演。一方認為,這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所謂的「防衛意識」與「國家認同」,以應對外部挑戰;另一方則痛斥,這是以教育之名行「洗腦」之實,割裂歷史與文化連結,毒化兩岸關係。當教室成為意識形態角力的前線,這些即將走進書包的補充教材,究竟將為臺灣的下一代帶來更清晰的視野,還是更偏頗的迷惘?這個問題,不僅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也深刻牽動著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