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風暴後的第一手告白!審檢辯罕見齊聚 揭國民法官制度的機遇與挑戰
新華報導\1987創刊
隨著國民法官制度的巨輪正式滾動,臺灣的法庭風景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寧靜革命。新北地方法院日前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民法官法庭專業人士意見經驗交流會」,將剛結束一場實際審判的法官、檢察官與辯護律師團隊重新聚集,進行了一場深刻的「覆盤」。這場閉門會議不僅是對單一個案的回顧,更是一次對新制度運作成效的集體檢視,從中揭示了第一線法律人在這場司法改革浪潮中所面臨的真實困境與未來展望。
這場交流會的核心,圍繞在新北地院113年度國審交訴字第4號案件。會議由國民法官專庭的黃志中審判長親自主持,承審該案的劉芳菁法官、游涵歆法官,蒞庭論告的張勝傑檢察官,以及為被告辯護的王彥迪、伍轍輿、蔡明睿三位律師,連同負責法庭紀錄的李翰昇書記官,幾乎是原班人馬全員到齊。他們從檢察官的起訴書、律師的接案策略,一路談到法庭審理終結的每一個細微環節,進行了一場全面且坦誠的檢討。
會議的討論極為深入,觸及了國民法官制度最核心的實務難題。在「起訴狀一本主義」的新規則下,法官在審前對案情所知有限,如何有效率地安排審理程序,成為一大考驗。此外,當審理進行到一半,若有新的證據浮現,其調查聲請的方式與時機;告訴代理人在法庭上的角色定位與權責劃分;用以挑戰證人信譽的「彈劾證據」,其使用時機與法定要件;以及如何在素人法官面前呈現具有強烈衝擊性或刺激性的證據,都成為審、檢、辯三方激烈交鋒與意見交換的焦點。
在這場熱絡的討論中,審、檢、辯三方雖然立場各異,卻共同為新制度的未來提供了寶貴的觀察與建言。法官們關注程序的順暢與國民法官的理解程度,檢察官著眼於如何有效追訴犯罪,辯護律師則思考如何在新制下為當事人爭取最大權益。這場交流會的價值,在於它超越了法庭上壁壘分明的對抗,轉而成為一種共促制度完善的協力。會議的結論與經驗,不僅將作為新北地院未來審理國民法官案件的重要參考,也將成為全國司法改革成效評估中,一份來自第一線、最真實的紀錄。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