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湳經貿園區「塔」變:三任市長的願景交鋒,盧秀燕如何打造臺中新地標?
新華報導\特稿
臺中水湳經貿園區的未來地標,從胡志強市長的「大宅門」到林佳龍市長的「智慧營運中心」,再到現任盧秀燕市長手中的「臺灣智慧營運塔」,這座未來的城市之眼,承載著三任市長對臺中發展的不同想像與期待。這場歷經十餘年的願景交鋒,不僅是建築設計的演變,更是城市發展策略的縮影。
回溯過往,前市長胡志強任內,擘劃在水湳經貿園區興建一座名為「大宅門」的城市入口意象,其設計理念著重於地標性與觀光功能,企圖打造一座足以代表臺中的門戶建築。然而,隨著政黨輪替,林佳龍市長上任後,對水湳經貿園區的定位有了新的詮釋。他將園區重新定位為「水湳智慧城」,並提出興建「智慧營運中心」的構想,強調其作為城市「數位治理大腦」的功能,旨在發展智慧城市相關產業,讓這座塔不僅是視覺焦點,更是城市運作的核心。
然而,理想的藍圖在現實面前總會遭遇挑戰。無論是「大宅門」還是「智慧營運中心」,在推動過程中都面臨了土地面積不足、地目不符等問題,導致計畫進度受阻,甚至多次招商不順。這些困境不僅考驗著市府團隊的智慧,也讓這座未來的地標蒙上了一層不確定性。
現任市長盧秀燕上任後,面對這項歷經多任市長、數度更名的重大建設,展現了務實的態度。她選擇將前兩任市長的理念進行融合,提出興建「臺灣智慧營運塔」的方案。這座塔不僅將兼具商業使用與觀光遊憩功能,更重要的是,市府團隊積極解決過去面臨的土地問題,透過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將塔的預定地從原先的公園用地,調整至更符合其功能需求的經貿路、大鵬路口處的「第二種創新研發專用區」土地。此舉不僅解決了地目不核的困境,也為這座塔的興建鋪平了道路。
儘管「臺灣智慧營運塔」的規劃高度相較於林佳龍時期的42層樓有所縮減,目前規劃為地上35層、地下4層,但市府強調,地標的重點不在於高度,而在於其所承載的城市功能與意義。
這座塔的誕生,不僅象徵著臺中城市發展的延續與創新,更代表著不同政治理念在城市建設上的融合與妥協。未來,「臺灣智慧營運塔」能否真正成為臺中市民引以為傲的新地標,並帶動水湳經貿園區的整體發展,值得各界拭目以待。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