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淬鍊」抑或「雜質清除」?當代政治語⾔與歷史陰影的危險交會
新華報導\專欄
中華民國在臺灣總統賴清德在桃園發表「團結國家⼗講」時,提及要透過選舉罷免「打掉雜質」,以⺠主淬鍊出國家團結的⼒量。此番⾔論⼀出,⽴即在社會各界引發軒然⼤波,不僅在野黨強烈反彈,質疑其⾔論與歷史上極權主義的「清洗」⾏徑如出⼀轍,更在網路社群掀起熱烈討論,許多⼈擔憂這是否為⺠主倒退的警訊。究竟「打掉雜質」的說法,是為了追求更純粹的⺠主,還是無意間觸碰了歷史上那些令⼈不寒⽽慄的集權專制陰影?剖析此⼀爭議⾔論,並回顧納粹德國與蘇聯的歷史,探討政治語⾔背後可能潛藏的危險。
「打掉雜質」⼀詞,從字⾯上看,似乎帶有追求純粹與進步的積極意涵。然⽽,當其被應⽤於政治場域,特別是與「選舉罷免」這類涉及公⺠權利與政治參與的⾏為結合時,其背後的潛在危險便浮現出來。
在⺠主社會中,多元意⾒與異議是常態,也是⺠主活⼒的來源。若將與主流意⾒相左者視為「雜質」並意圖「打掉」,這無疑是對⺠主核⼼價值的挑戰。這不僅可能導致政治排他性,更可能為壓制異⼰、限縮⾔論⾃由打開⽅便之⾨。歷史上,許多極權主義政權在初期,也常以「淨化國家」、「團結⼈⺠」等看似崇⾼的名義,逐步排除異⼰,最終⾛向獨裁與暴政。這種語⾔的運⽤,很容易讓⼈聯想到過去的悲劇,因此引發社會⼤眾的警惕與反思,實屬必然。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清除雜質」或「純化」的概念,在極權主義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納粹德國的興起,便是建⽴在種族優越論的基礎之上,將猶太⼈、羅姆⼈、斯拉夫⼈等群體視為「劣等⺠族」或「⺠族雜質」,並透過系統性的宣傳與國家機器,逐步剝奪其權利,最終實施慘絕⼈寰的種族滅絕政策,即「猶太⼈⼤屠殺」。儘管其「清除」的對象是基於種族⽽⾮政治⽴場,但其將特定群體「⾮⼈化」並加以排除的邏輯,與「打掉雜質」的思維有著驚⼈的相似之處。這種將異⼰視為「⾮我族類」的危險傾向,是極權主義的共同特徵。
另⼀⽅⾯,蘇聯在史達林統治時期,也曾發動⼤規模的政治清洗運動,史稱「⼤清洗」。這場運動旨在清除黨內異⼰、潛在的「反⾰命分⼦」和「⼈⺠的敵⼈」。數百萬⼈遭到逮捕、審判,甚⾄被處決或送往勞改營。在這場清洗中,許多無辜的黨員、軍官、知識分⼦和普通⺠眾被冠以「雜質」或「叛徒」的罪名,他們的聲⾳被壓制,⽣命被剝奪。
儘管蘇聯的清洗是基於政治意識形態⽽⾮種族,但其透過國家暴⼒,以「純潔⾰命隊伍」之名⾏整肅異⼰之實,與納粹德國在邏輯上異曲同⼯。這兩段歷史都警⽰我們,當⼀個社會開始將特定群體標籤化為「雜質」並試圖「清除」時,無論其動機為何,都可能滑向危險的深淵。
⺠主的真諦在於多元與包容,⽽⾮純粹與劃⼀。⼀個健康的⺠主社會,應當能夠容納不同的聲⾳、意⾒,甚⾄是不受歡迎的「雜⾳」。透過公開辯論、理性溝通和制度性的程序,來解決分歧、凝聚共識,這才是⺠主淬鍊的真正過程。將特定群體或意⾒視為「雜質」並意圖「打掉」,不僅違背了⺠主精神,更可能為社會帶來分裂與對⽴。政治⼈物的語⾔具有強⼤的影響⼒,⼀句看似無⼼的話語,可能在社會中激起千層浪,甚⾄喚醒歷史上不願再⾒的陰影。
因此,在享受⺠主⾃由的同時,我們更應當保持警惕,對任何可能導向排他、壓制異⼰的⾔論保持⾼度敏感,共同捍衛得來不易的⺠主價值,確保台灣社會的多元與開放!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