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雙標現形記:當民進黨立委的粗話暴力遇上道德高地
新華報導\深度報導
民眾黨立委林國成在7月20日反罷免集會上5度飆罵總統賴清德三字經,引發軒然大波。民進黨立即跳出來痛批,要求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公開道歉並開除林國成黨籍。然而,當民眾黨發言人吳怡萱在記者會上一一細數民進黨立委的「光輝事蹟」時,一場關於政治道德標準的攻防戰正式開打。這不僅是一場政治口水戰,更是台灣政治文化墮落的縮影。
林國成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外的集會上,情緒激動地對著麥克風連續飆出「哇勒幹你娘啦」、「殺小總統」等粗話,現場支持者不但沒有制止,反而報以掌聲。這一幕透過網路直播傳遍全台,立即引發各界撻伐。民進黨發言人吳崢第一時間跳出來表示「最嚴厲譴責」,強調林國成的行為已構成公然侮辱罪,要求黃國昌必須為此負責。
![]() |
(擷自網路) |
然而,當民眾黨反擊時,一連串民進黨立委的爭議行為被攤在陽光下檢視。吳怡萱在記者會上毫不客氣地點名:「林淑芬在國會殿堂公然指著黃國昌痛罵『臭卒仔』、王義川在活動中帶領支持者跟她一起喊『黃國昌臭卒仔』、沈發惠在國會裡朝著黃國昌罵三字經。」她反問道:「這些民進黨立委也全部都要開除黨籍嗎?如果要來談,民進黨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開除黨籍,我怕開除完民進黨都沒立委了。」
這番話雖然帶著濃厚的政治攻擊色彩,但卻點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民進黨立委的言行爭議確實層出不窮,而且手段之粗暴、頻率之密集,遠超一般人想像。從立法院的神聖殿堂到公開集會場合,從言語暴力到肢體衝突,民進黨立委的各種脫序行為早已不是新聞。
林淑芬這位以環保鬥士形象著稱的立委,在面對政治對手時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一面。今年4月18日,她在立法院議場內公然指著黃國昌怒罵「臭卒仔」,毫不掩飾內心的憤怒。更令人震驚的是,去年5月17日和24日,她兩度對民眾黨立委麥玉珍動手,推打毆打這位新住民立委,導致麥玉珍手臂受傷。麥玉珍事後含淚控訴,林淑芬不僅肢體暴力,事後還用語言暴力造謠是她先出手,絲毫沒有悔意,更遑論道歉。
王義川的表現更是令人咋舌。這位民進黨立委不僅在立法院內對黃國昌嗆聲「有種提倒閣啦!臭俗辣」,更在今年4月的凱道集會上,帶領數萬名支持者一起高喊「黃國昌臭俗辣」。那種群體霸凌的場面,透過媒體傳播到全台各地,成為台灣政治史上令人難忘的一幕。王義川似乎樂在其中,事後還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相關影片,絲毫不覺得有何不妥。
![]() |
(擷自網路) |
沈發惠的行為同樣令人側目。這位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議場內多次對黃國昌飆罵三字經,最近一次發生在7月18日的立院衝突中。當時黃國昌與民進黨立委發生推擠,沈發惠情緒失控,當著眾多媒體記者的面對黃國昌怒吼髒話。這種在國會殿堂內的粗暴行為,不僅有失立委身分,更嚴重損害了立法院的莊嚴形象。
除了這3位「明星級」的爭議立委外,民進黨團內的暴力文化可說是根深蒂固。郭國文這位台南出身的立委,在立法院內的表現同樣令人搖頭。他曾被指控暴力搶奪立院資料,甚至對黃國昌動手甩巴掌。國民黨團多次點名批評郭國文的暴力行為,認為他已經完全失去了立委應有的風範。
鍾佳濱則因為「鹹豬手」行為被外界詬病。這位屏東立委在立院衝突中多次對女性立委做出不當肢體接觸,被批評為「鹹豬手」。王美惠更是被指控「打警察」,在立法院內對維持秩序的警察動手,完全無視法紀。邱議瑩的推擠行為同樣頻繁,每當立院爆發衝突,總能看到她衝在第一線與對手扭打。
最令人震驚的是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的行為。這位被視為民進黨立院戰略核心的資深立委,竟然在今年3月因為情緒失控而摔棍打人,傷害到本黨的女性立委。當時立法院正在討論反廢死與反戒嚴公投,全國人民卻看到民進黨用胡鬧癱瘓議事、暴力傷害在野黨的醜陋嘴臉。柯建銘這種「老流氓玻璃心碎就傷人」的行為,被國民黨痛批為「國會暴力」的典型代表。
蔡易餘的行為同樣不堪入目。這位嘉義立委在立法院財委會審查預算時,竟然跑來干擾國民黨黨團助理,用暴力惡意阻撓議事進行。當時民進黨召委不但不依照議事程序確認上次議事記錄,在朝野立委爭論時,蔡易餘竟然對工作人員動手,完全踐踏了民主程序。
![]() |
(擷自網路) |
回顧台灣立法院的暴力史,第一起暴力事件正是1987年民進黨32歲的立委朱高正用柔道摔飛已是64歲的國民黨籍委員周書府。這個歷史事實格外諷刺,因為它清楚地顯示,民進黨從創黨之初就帶有暴力基因,而且這種基因一直延續到今天。從朱高正到郭國文,從1987年到2024年,37年過去了,民進黨的暴力文化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
更令人不齒的是民進黨的雙重標準。當年他們在野時,「蛋洗行政院」、「對國家元首丟鞋」、「潑漆」、「潑糞」樣樣都來,當時他們說這叫「官逼民反」,是民主抗爭的表現。如今執政了,卻對在野黨的任何激烈言行都要上綱上線,要求開除黨籍。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態度,完全暴露了民進黨的政治品格。
民進黨立委的暴力行為不僅發生在立法院內,更延伸到社會各個角落。他們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媒體影響力,對政治對手進行系統性的言語霸凌和人格抹黑。王義川帶領數萬人集體辱罵黃國昌的場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種群體霸凌的手段,已經超越了正常的政治競爭範疇,進入了人格羞辱的層次。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民進黨立委對新住民立委麥玉珍的暴力行為,更帶有明顯的歧視色彩。麥玉珍作為越南新住民,好不容易透過民主程序進入立法院為新住民發聲,卻遭到林淑芬的多次毆打。這種行為不僅是對個人的傷害,更是對整個新住民群體的羞辱。民進黨一方面高喊多元包容,另一方面卻對新住民立委動手,這種表裡不一的做法令人不齒。
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看,民進黨立委的這些行為正在毒化台灣的民主環境。立法院本應是理性辯論、民主協商的場所,如今卻淪為暴力相向、粗話滿天飛的鬥獸場。當立委們在神聖的國會殿堂內動手動腳、口出惡言時,他們不僅辜負了選民的託付,更為台灣的下一代樹立了最壞的榜樣。
更嚴重的是,這種暴力文化正在向社會蔓延。當政治人物可以在公開場合隨意使用粗話、對政治對手動手時,一般民眾也會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行為模式。這種示範效應對台灣社會的文明程度造成了嚴重衝擊,讓原本就已經對立嚴重的政治環境更加惡化。
![]() |
(擷自網路) |
從法律角度來看,這些民進黨立委的行為已經涉嫌多項刑事犯罪。林淑芬對麥玉珍的毆打行為明顯構成傷害罪,郭國文甩黃國昌巴掌同樣涉嫌傷害,而沈發惠、王義川等人的辱罵行為則可能構成公然侮辱罪。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些明顯的違法行為卻很少受到法律制裁,更沒有看到民進黨內部有任何懲處動作。
相較之下,當林國成飆罵總統時,民進黨立即表示要保留法律追訴權,並要求民眾黨開除其黨籍。這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標準,清楚地暴露了民進黨的雙重標準。他們對自己人的違法行為視而不見,對政治對手的類似行為卻要趕盡殺絕,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
立法委員雖然享有言論免責權,但這項權利僅限於在立法院內的發言,而且絕對不包括暴力行為。正如民進黨立委林楚茵自己所說:「立法委員在立法院有言論免責權,但是沒有暴力免責權,這種暴力行為就是應該受到法律制裁。」然而,當她的同黨同志們在立法院內動手動腳時,卻沒有看到她有同樣的堅持。
這種選擇性執法的態度,不僅損害了法治精神,更讓人民對司法公正失去信心。當政治人物可以因為黨派立場而享有不同的法律待遇時,法律的威嚴和公信力就蕩然無存。這對台灣的民主法治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民進黨立委的這些行為,也反映出該黨內部管理的嚴重問題。一個政黨如果無法約束自己的立委,讓他們在公開場合隨意使用暴力和粗話,那麼這個政黨的組織紀律和道德標準就值得質疑。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行為似乎得到了黨內高層的默許,甚至可能是有組織、有計劃的政治策略。
從王義川帶領群眾集體辱罵黃國昌的場面來看,這種行為很難說是個人的情緒失控,更像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政治表演。當一個政黨開始利用群眾的情緒來進行人格攻擊和言語霸凌時,這個政黨就已經背離了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
台灣的民主發展走到今天,實屬不易。從威權統治到民主轉型,從戒嚴時期到政黨輪替,台灣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換來今天的民主自由。然而,當我們看到立法院內充斥著暴力和粗話,看到立委們為了政治利益而不擇手段時,不禁要問:這就是我們要的民主嗎?
民主不僅是制度,更是文化。它需要所有參與者都能遵守基本的文明規範,用理性和尊重來處理分歧。當政治人物開始用拳頭代替論述、用粗話代替辯論時,民主就開始變質。民進黨立委的這些行為,正在侵蝕台灣民主的根基,讓原本應該是民主典範的立法院變成了暴力秀場。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種政治文化的墮落正在影響整個社會。當年輕人看到立委可以在國會內動手動腳、口出惡言而不受懲罰時,他們會如何看待民主?當新住民看到自己的代表在立法院內被毆打而施暴者逍遙法外時,他們還會相信台灣的民主包容嗎?
![]() |
(擷自網路) |
林國成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問題在於整個政治文化的沉淪。民進黨立委的種種劣行,不僅損害了該黨的形象,更傷害了台灣民主的聲譽。如果我們繼續容忍這種雙重標準,繼續對政治暴力視而不見,那麼台灣的民主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吳怡萱那句「我怕開除完民進黨都沒立委了」雖然帶著諷刺意味,但卻道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民進黨立委的品格問題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當一個政黨的大多數立委都有品格瑕疵時,這個政黨還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負責?還有什麼立場批評別人的道德操守?
台灣的民主需要所有政黨和政治人物的共同維護,需要每個人都能堅持基本的文明底線。如果我們繼續容忍暴力和粗話在政治場域橫行,如果我們繼續接受雙重標準的存在,那麼台灣的民主就只能在泥沼中越陷越深。
現在是時候讓所有政治人物都回到文明的軌道上來了。不論是林國成的粗話,還是民進黨立委的暴力,都應該受到同樣的譴責和制裁。只有當我們對所有的政治暴力都說不,對所有的雙重標準都拒絕時,台灣的民主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和健康。
這場關於政治道德的辯論,不應該只是政黨間的攻防戰,更應該是全社會對民主品質的深刻反思。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粗話和暴力,而是更多的理性和尊重。我們需要的不是雙重標準,而是一致的道德要求。只有這樣,台灣的民主才能重新贏得人民的信任和尊敬。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