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麥克風》大罷免發起人驚世語錄背後的政治算計與民主危機
新華報導\特稿
在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浪潮中,一場原本應該展現公民理性問政的民主運動,卻因為發起人接二連三的荒腔走板言論,演變成一齣令人匪夷所思的政治鬧劇。從聯電創辦人曹興誠的「假球論」引爆棒球界怒火,到謝龍介咒罵罷團志工「生兒子沒屁眼」的粗鄙言語,再到港湖除銹領銜人鍾春德駭人聽聞的「器官庫」說法,這些自詡為民主鬥士的罷免發起人,究竟是在為台灣民主發聲,還是在消費民主、踐踏文明底線?
當麥克風遞到這些罷團領銜人手中時,他們所展現的不是深思熟慮的政治論述,而是一連串讓人瞠目結舌的失言風暴。這些言論不僅暴露了發起人本身的素養問題,更反映出當前台灣政治環境中,民粹主義與仇恨動員如何逐漸侵蝕理性討論的空間。在罷免投票即將到來的關鍵時刻,這些爭議言論不僅沒有為罷免行動加分,反而成為反對陣營反擊的最佳武器。
最先引爆爭議的是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在罷免徐巧芯的電視說明會上所拋出的「假球論」。這位曾經叱吒商場的企業家,在面對全台觀眾時竟然脫口而出:「職棒裡面有打假球的,打假球的人比正規打球的人更認真。」他以此比喻國民黨立委的行為,試圖說明在野黨的「演技」比執政黨更加賣力。
然而,曹興誠顯然低估了台灣棒球迷對於假球案的敏感度。1997年的職棒假球案曾經重創台灣職棒運動,至今仍是球迷心中的痛。當曹興誠輕率地將假球作為政治比喻時,立即引發棒球界的強烈反彈。桃園市議員兼桃園市龍馬棒壘球協會理事長黃敬平透露,他接獲許多球迷電話,詢問原訂7月26日舉辦的聯賽是否能取消,因為球迷們要在當天去投反罷免票,以表達對曹興誠言論的不滿。
更令人玩味的是,曹興誠事後的回應態度。面對外界質疑,他不但沒有誠懇道歉,反而強調自己「並沒有提及台灣職棒」,試圖以文字遊戲來規避責任。這種態度不僅沒有平息爭議,反而進一步激怒了原本可能支持罷免行動的中間選民。一位資深政治觀察家私下表示,曹興誠的這番言論可能讓罷免徐巧芯的行動失去至少數千張選票,因為台灣的棒球迷群體龐大且團結,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不容小覷。
曹興誠的爭議還不止於此。在同一場說明會中,他還坦承自己從事「對台人認知作戰」,這番話更是讓外界質疑他的真實動機。當徐巧芯在會中舉出國民黨立委陳菁徽遭擒抱的事件時,曹興誠竟然自稱是「藍的」,這種前後矛盾的表態讓人懷疑他究竟是真心支持罷免,還是另有政治盤算。有媒體評論指出,曹興誠在說明會上的表現堪稱「業餘打職業」,不僅沒有為罷免行動加分,反而成為對手反擊的最佳素材。
如果說曹興誠的「假球論」只是政治判斷的失誤,那麼國民黨立委謝龍介在台中街頭的一番言論,則完全跨越了文明社會的底線。2025年5月25日,謝龍介為了替同黨立委羅廷瑋站台宣傳反罷免,在台中街頭與罷免團體「敲羅行動」的志工發生對峙。在眾目睽睽之下,這位來自台南的資深立委竟然用台語咒罵對街的罷團志工:「改天生的孩子沒屁眼都不知道。」
這句話的殺傷力遠超過一般的政治攻訐。「沒屁眼」在醫學上指的是無肛症,這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疾病,患者出生時肛門發育不全或完全缺失,需要經過多次手術才能正常生活。謝龍介將這種疾病作為咒罵他人的工具,不僅是對罷團志工的人身攻擊,更是對全台灣無肛症患者及其家庭的二次傷害。
當天在場的罷團志工小鑼事後表示,謝龍介的言詞對他帶來極大的心理創傷。除了「沒屁眼」的咒罵外,謝龍介還說出「再大的鳥都裝得下」、「我養過的鳥都沒像你們這麼愛說謊」、「傻傻跟著人家走」等羞辱性言語,並且影射罷團志工「領民進黨多少錢?下去領2000」。這一連串的人身攻擊和金錢抹黑,完全違背了民主社會中理性辯論的基本原則。
更令人憤慨的是謝龍介事後的態度。面對社會各界的強烈譴責,他不但沒有真誠道歉,反而推託說自己被「斷章取義」,聲稱那些歧視與羞辱意味的腥羶字句,只是「長輩對晚輩稍微嚴重的說教」。這種毫無悔意的回應,更加激怒了社會大眾。民進黨立委郭國文諷刺地表示:「看來謝龍介一定很討厭羅廷瑋,才會為大罷免添加柴火,把國民黨沒水準、沒品德、沒羞恥的心態展現出來。」
謝龍介的言論不僅在政治層面造成衝擊,更在社會層面引發廣泛的道德譴責。一位無肛症患者的家長在社群媒體上哭訴:「你懂無肛症的苦嗎?我們的孩子從出生就要承受無數次手術的痛苦,好不容易能夠正常生活,卻要被政治人物拿來當作咒罵別人的工具。」這番話道出了罕病家庭的心聲,也凸顯了謝龍介言論的殘酷性。
罷團「敲羅行動」最終決定對謝龍介提起公然侮辱與誹謗的法律訴訟,這也是台灣政治史上罕見的案例。發言人Eva在記者會上表示,謝龍介的言論不僅嚴重歧視罕病患者,更是惡意抹黑公民團體,絕對不能姑息。這起訴訟案不僅是為了維護罷團志工的尊嚴,更是為了捍衛社會的文明底線。
![]() |
罷團「港湖除銹」領銜人鍾春德(擷自網路) |
在這場失言風暴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言論來自港湖除銹罷免團體的領銜人鍾春德。在電視說明會上,這位罷免發起人竟然說出了一段駭人聽聞的話:「把台灣的男人送去俄烏戰場換石油,剩下的台灣女人跟小孩都將成為中國共產黨高官活生生的行動器官庫。」這番話不僅充滿了血腥暴力的想像,更將台海兩岸的政治對立推向了極端化的仇恨言論。
鍾春德的這番話反映出當前台灣政治討論中一個令人憂心的趨勢:為了煽動民眾情緒,政治人物不惜使用最極端、最駭人的言語來描繪對立陣營。「活生生的行動器官庫」這種表述,不僅缺乏任何事實基礎,更是將政治對手妖魔化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這種言論不僅無助於理性的政治討論,反而可能加劇社會的對立與仇恨。
除了這些重大爭議外,其他罷團發起人也頻頻出包。國民黨立委王鴻薇在與罷團「山除薇害」的辯論中,竟然將台灣稱為「城市」,這種基本常識的錯誤讓人質疑她的專業能力。雖然罷團表示這並非造謠而是真實發生,但這種低級錯誤仍然成為外界質疑的焦點。
另一方面,國民黨立委洪孟楷則指控部分罷團成員「假裝成路人」來干擾他的活動。洪孟楷展示證據顯示,某位自稱罷團的人士曾於7月18日下午與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同框,藉此質疑罷團的獨立性。這種指控雖然沒有直接的失言問題,但也反映出罷免行動中存在的組織與動員爭議。
這些接二連三的爭議言論,讓原本應該展現公民素養的罷免運動,變成了一場充滿仇恨、歧視和極端言論的政治鬧劇。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委張茂楠不得不公開提醒這些領銜人,在最後關頭必須非常謹慎和小心,盡量不能講錯話、說錯話。然而,這種事後的提醒顯然來得太晚,傷害已經造成。
更值得深思的是,這些爭議言論背後所反映的政治文化問題。當政治人物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當仇恨言論被包裝成正義之聲,當歧視與羞辱被合理化為政治策略,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民主運動究竟是在捍衛民主,還是在傷害民主?
從政治策略的角度來看,這些失言無疑是災難性的。原本可能同情罷免行動的中間選民,在聽到這些荒腔走板的言論後,很可能會轉而支持被罷免的立委。一位不願具名的政治分析師表示,這些爭議言論可能讓整個罷免行動失去至少10%的支持度,因為台灣社會雖然政治立場分歧,但對於基本的文明底線仍有共識。
這場失言風暴所暴露的,不僅是個別政治人物的素養問題,更是台灣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的深層危機。當罷免這樣的民主制度被濫用,當公民參與被仇恨動員所綁架,當理性討論被極端言論所取代,我們必須嚴肅思考:台灣的民主究竟走向何方?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罷免權是民主制度中重要的制衡機制,它讓人民有機會對不適任的民選官員說不。然而,當這項神聖的權利被政治操作所污染,當發起人本身就缺乏基本的民主素養,罷免行動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正當性。曹興誠的「假球論」、謝龍介的「沒屁眼」咒罵、鍾春德的「器官庫」恐嚇,這些言論不僅沒有提升政治討論的品質,反而將整個社會拖入了更深的對立泥沼。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爭議言論所反映出的民粹主義傾向。在民粹政治的邏輯下,煽動情緒比理性論證更重要,製造對立比尋求共識更有效,極端言論比溫和立場更能吸引注意。當政治人物發現仇恨比愛更容易動員群眾時,整個社會的政治文化就會朝著更加極端化的方向發展。
這種趨勢對台灣民主的傷害是深遠的。首先,它降低了政治討論的品質,讓理性辯論讓位給情緒宣洩。其次,它加劇了社會的撕裂,讓不同政治立場的民眾更難找到對話的基礎。最後,它損害了民主制度的威信,讓人們對政治參與失去信心。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台灣並非唯一面臨這種挑戰的民主國家。近年來,從美國的川普現象到歐洲的民粹主義崛起,世界各地的民主國家都在與仇恨言論和極端政治作鬥爭。然而,台灣作為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更需要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避免讓政治對立演變成社會撕裂。
面對這場失言風暴,台灣社會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我們需要問自己:我們希望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民主社會?我們是否願意容忍仇恨言論以政治正確的名義橫行?我們如何在堅持政治立場的同時,維護基本的文明底線?
答案或許並不複雜。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仇恨與對立,而是更多的理解與包容。政治人物有責任以身作則,用理性的言論和負責任的態度來參與公共討論。公民社會也有責任監督政治人物的言行,拒絕被極端言論所綁架。
當7月26日的罷免投票結果揭曉時,無論結果如何,這場失言風暴都將成為台灣民主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教訓。它提醒我們,民主不僅是一套制度,更是一種文化;不僅需要程序的保障,更需要參與者的自律。只有當每一個政治參與者都能以文明、理性的態度參與公共討論時,台灣的民主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刻,台灣社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仇恨與分裂,而是更多的智慧與團結。我們期待看到的,不是政治人物的失言與攻訐,而是建設性的政策辯論與理性的民主參與。只有這樣,台灣的民主才能在風雨中更加堅韌,在挑戰中更加成熟。
這場罷免風暴終將過去,但它所留下的教訓將長久地影響台灣的政治文化。我們希望,當下一次的政治動員來臨時,參與者能夠記住這次的教訓,用更加文明、理性的方式來表達政治訴求。因為只有這樣,台灣的民主才能真正成為全體人民的驕傲,而不是少數人政治操作的工具。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