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質說」餘波盪漾:賴清德「打鐵論」劍指何方?敗選者真為「雜質」乎?
新華報導\專欄
總統賴清德日前於「團結國家十講」中拋出的「雜質說」,一句「透過一次次選舉、罷免,像打鐵鑄劍般千錘百鍊、百煉成鋼、打掉雜質,淬鍊出捍衛主權、守護民主的鋼鐵般意志」,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政壇與社會各界掀起軒然大波。
此番言論不僅引發外界對於「雜質」定義的揣測,更讓許多曾歷經選舉挫敗的政治人物,不禁自問:難道敗選者,就此被歸類為「雜質」不成?這不僅是對個人政治生命的否定,更可能對民主選舉的本質,投下了一道耐人尋味的陰影。
細究賴清德總統的政治生涯,其選舉戰績可謂輝煌。從台南市議員、立法委員,到兩任台南市長,再至行政院長、副總統,乃至今日的總統大位,賴清德在歷次直接民選中,幾乎未曾嚐過敗績。他以高票當選的紀錄,證明了其深厚的民意基礎與選戰實力。若依循其「打鐵論」的邏輯,賴清德總統的政治生命,似乎更像是從未有過「雜質」需要被「打掉」的純粹精鋼,一路淬鍊而上。
然而,這也引發了外界的疑問:若選舉是為了「打掉雜質」,那麼對於像賴清德這樣一路順遂的政治人物而言,其「鋼鐵意志」的淬鍊過程,是否少了「敗選」這道關鍵的「去雜質」工序?或者,這是否暗示著,只有那些從未敗選者,才真正符合「鋼鐵意志」的標準?
然而,放眼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選舉的勝敗乃兵家常事。許多在政壇上舉足輕重、貢獻卓著的政治人物,都曾有過敗選的經驗。例如,在民進黨內,不乏縣市長或立法委員在多次選舉中,歷經勝敗交替。他們或許曾在某次選舉中失利,但憑藉著對理想的堅持、對地方的深耕,以及不斷的反省與調整,最終仍能捲土重來,贏得選民的信任,甚至在敗選後,反而能更深刻地體會民意,累積更豐富的政治智慧。
這些曾跌倒卻又重新站起的政治人物,他們的奮鬥歷程,難道不也是一種「千錘百鍊」?他們的意志,難道就不夠「鋼鐵」?
若將「敗選」與「雜質」劃上等號,這不僅是對民主選舉多元性的一種窄化,更可能對政治人物的參選意願造成打擊。
畢竟,在民主體制下,每一次選舉都是對民意的檢驗,勝敗固然重要,但參與的過程、理念的闡述、以及對國家社會的承諾,同樣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應當鼓勵多元聲音的競爭,而非將選舉結果簡化為「雜質」的篩選。賴清德總統的「雜質說」,或許意在強調民主淬鍊的嚴峻,但其所引發的聯想與爭議,卻也提醒著我們,在追求「團結國家」的同時,如何避免言論可能帶來的潛在分化,以及如何更細膩地詮釋民主進程中,每一位參與者的價值與意義,將是當前執政者必須深思的課題。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