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一心,土味「村超」球場下的中國式團結:當洪水淹沒榕江,他們用人心築起堤壩
新華報導\1987創刊
![]() |
武警官兵救災 |
貴州榕江,這座因一場「村超」足球賽而意外爆紅、躍上世界舞台的偏遠縣城,在今年六月,被一場前所未有的特大洪災猛然推回了殘酷的現實。昔日承載著億萬人熱情與夢想的「村超」主賽場,轉瞬間被混濁的洪水與厚重的淤泥所吞噬。泥濘之中,那塊寫著「貴州村超」的展板依然矗立,像一個沉默的註腳,見證著這座小城的榮光與創傷。
六月下旬的暴雨來得又急又猛。僅僅十分鐘,那片綠茵場就從視野中消失,縣城低窪處瞬間淪為一片汪洋。警報聲劃破天際,榕江啟動了最高級別的防汛一級應變。這不是一次預演,而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死撤離。截至24日深夜,超過五萬名群眾在極短時間內被安全轉移。這背後,是無數基層幹部徹夜不眠的奔走呼號,是他們用雙腳在洪峰抵達前,為鄉親們踏出了一條生命通道。
洪水肆虐,道路阻斷,但人心未斷。武警官兵、消防隊員從四面八方星夜馳援,衝鋒舟的引擎聲劃破了雨夜的寂靜。在舟艇無法駛入的狹窄巷弄,救援人員毫不猶豫地躍入湍急的洪流中。一名武警官兵奮力游過淹水區,將受困的孩童緊緊抱在懷中,背著他接力游出險境的畫面,成為這場災難中最令人動容的縮影。他們用血肉之軀,在洪水中架起了一座座生命的橋樑。
然而,考驗接踵而至。當第一輪洪峰稍退,清淤工作剛剛展開,第二輪洪峰的警報再次拉響。這一次,撤離更加迅速有序。全縣八千多名黨員幹部再次衝鋒在前,與時間賽跑,緊急轉移了四萬多名群眾。他們是政策的執行者,此刻更是家園的守護者。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句老話,在榕江得到了最樸素也最深刻的詮釋。來自全國各地的援助物資,滿載著陌生人的關懷,源源不斷地運抵這個山區小城。許多普通民眾自發加入救援隊伍,成為不穿制服的「編外戰士」。在距離縣城九公里的忠誠村,昔日為球隊加油的啦啦隊大姐們,此刻捲起袖子,將村裡的合約食堂變成了救援人員的「前線補給站」。她們輪番上陣,接力幫廚,用一口口熱飯、一碗碗熱湯,溫暖著每一位疲憊的救援者。
災情也牽動著世界的心。許多外國網友被這場抗洪救災中展現的團結所震撼。一位馬來西亞網友感嘆:「萬眾一心,沒有埋怨,只有付出與感恩,這只有在中國才能見到。」這份團結,不僅僅是政府高效的組織動員,更深植於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當災難來臨,社區自發組織起來,三寶侗寨足球隊的隊員們,召集村民組建了三輪車隊,穿梭在泥濘的窄巷中,打通物資配送的「最後一公里」。
如今,洪水退去,重建的齒輪已然轉動。航拍鏡頭下,僅僅七個小時,滿目瘡痍的縣城就展現出驚人的變化,這背後是無數雙手不眠不休的清理與奮鬥。榕江文旅在社群媒體上溫暖回應:「早日把家裡打掃乾淨,再請大家來做客。」這份從容與韌性,讓人們有理由相信,那個充滿活力的「村超聖地」很快就會回來。
洪水可以淹沒球場,卻無法沖垮人心。在榕江,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抗洪史詩,更是一次「中國式團結」的深刻展演。它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武警官兵的奮不顧身、村民大姐的熱情飯菜、三輪車隊的自發集結,以及每一個普通人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本能反應中。正是這股由無數凡人善舉匯聚而成的力量,築成了一道抵禦萬難的堤壩,讓這座小城在風雨飄搖後,依然能堅韌地挺立。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