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撕開綠能傷口,14萬片太陽能板廢墟誰來清?水質警報暫解,重金屬長期隱憂浮現
新華報導\1987創刊
丹娜絲颱風的狂風暴雨不僅重創了南台灣,更在嘉義、臺南等地的魚塭和滯洪池上,撕開了一道道綠色能源背後的猙獰傷口。昔日整齊劃一、追逐日光的太陽能光電板,如今成了破碎扭曲的廢墟,超過十四萬五千片的殘骸,不僅是業者慘重的財務損失,更是一場對環境承載能力的嚴峻考驗。
風災過後,環保署官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眼前景象令人觸目驚心。破碎的光電板散落四處,部分浸泡在水中,引發了民眾對於有毒物質洩漏、污染水土的集體焦慮。為回應社會疑慮,環境部立即啟動緊急應變機制,會同地方環保局,針對災損最嚴重的光電場域,包含三處滯洪池及一處魚塭,進行了嚴密的水質採樣檢測。
檢測報告顯示,涵蓋鉛、銅等十項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多數項目均未檢出,或數值遠低於環境基準。這份報告猶如一劑及時的鎮定劑,暫時解除了迫在眉睫的水質污染警報。環境部官員解釋,短期內,破損的光電板對水質尚無立即性的影響風險。然而,彭啟明部長語重心長地強調:「任何非環境自然的裝置,凡走過必留痕跡。」這句話點出了更深層的隱憂。專家指出,重金屬的釋放是一個緩慢而持續的過程,短期檢測的數據,不代表長期的絕對安全。這些破碎的板材若長期棄置,經過日曬雨淋,其內部金屬元素仍有滲入土壤與水體的可能,這是一場需要用時間來觀察的環境賽跑。
為此,環境部已下達最後通牒,態度強硬地要求業者必須在短短一至兩週內,將現場所有受損的光電板清除殆盡。這不僅是為了市容觀瞻,更是為了防堵潛在的長期污染風險。倘若業者心存僥倖、延遲清理,將面臨廢棄物清理法最高三百萬元的重罰。同時,環境部也已協調後端的太陽能回收處理體系,務求在一個半月內,將這批龐大的廢棄模組完全消化處理,確保從災後清理到最終處置,形成一個負責任的閉環。
此次風災,無疑是對台灣光電產業與環境監管體系的一次壓力測試。它揭示了在追求潔淨能源的宏大目標下,我們對於設施的防災韌性、災後廢棄物處理流程,仍有需要不斷精進的空間。當綠能設施從資產變成廢棄物時,如何快速、有效地移除環境威脅,將是未來能源政策中,與發電效率同等重要的課題。南台灣水面上的這片「光電墳場」,正警示著我們,發展綠能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必須走得更加謹慎、更加周全。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