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語言不再只是課本上的文字!一場夏令營,如何讓泰雅小獵人與噶瑪蘭少女在台中相遇?
新華報導\1987創刊
當暑假的蟬鳴響徹都會,一群孩子卻選擇遠離塵囂,走進部落的懷抱,展開一場尋根的冒險。由台中市政府原民會主辦的「原住民族語夏令營」,在今(18)日舉行第二梯次的成果發表後,畫下了圓滿的句點。這不只是一場營隊的結束,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浸潤之旅。它成功地讓來自不同族群背景的孩子們,在歡笑與實作中,重新連結了與土地、語言及祖先智慧的根脈。
![]() |
族語夏令營結業式大合照 |
這場已邁入第二屆的夏令營,從一開始就跳脫了傳統語言教學的框架。主辦單位深知,語言的生命力源於生活。因此,課程緊扣著「食的智慧、語的根脈、藝的傳承」三大主軸,將教室搬到了廣闊的戶外與部落之中。孩子們不再是枯坐著背誦單字,而是在耆老的帶領下,親手辨識可食的野菜、學習烹調傳統的美味、編織屬於自己族群的工藝品。語言,就在這一次次的動手實作中,自然而然地從口中流淌而出。
營隊中最讓孩子們心跳加速、雙眼發亮的,莫過於走進松鶴部落的「一日小獵人」體驗。他們穿梭在林間,學習辨識足跡、感受風向,深刻體會祖先如何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狩獵智慧。這堂課教的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種對山林的敬畏與尊重。行程也拉回了現代,孩子們參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台灣南島語族」特展,從考古的宏觀視角,回望了自身文化的悠遠歷史,將部落的微觀體驗與宏大的歷史敘事巧妙地串連起來。
![]() |
主委頒發族語夏令營結業證書 |
來自陳平國小的泰雅族男孩顏孔德沛,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他認為,在遊戲中學習,讓說族語不再是件有壓力的事情,反而充滿樂趣。透過小組競賽,他不僅贏得了榮譽,更結識了其他學校的泰雅族夥伴,建立了跨校的深厚情誼,他興奮地喊著:「希望明年還能再來!」而來自葳格國小的噶瑪蘭族女孩羅欣苑,則分享了她「失而復得」的喜悅。去年因報名太慢而錯過,今年的她格外珍惜這次機會,能夠認識來自不同族群的朋友,為她的暑假留下了最繽紛美好的回憶。
市府原民會強調,這場夏令營的意義,遠不止於語言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從自身文化中看見了智慧與價值,進而學會理解與尊重其他的多元文化。當一個孩子能自信地說出自己的族語,驕傲地分享族群的故事時,一顆文化平等與尊重的種子便已悄然種下。
![]() |
族語夏令營科博館參訪 |
營隊雖已落幕,但孩子們帶走的,絕不僅是幾句族語或一件手作品。他們帶走的是一段與土地共鳴的記憶,是一份對自身文化認同的驕傲,更是一個理解多元世界的全新起點。這份在成長歷程中彌足珍貴的禮物,將在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持續散發著溫潤而堅定的光芒。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