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的警鐘:關稅陰影籠罩,美國經濟正悄然踩下煞車?
新華報導\1987創刊
在紐約曼哈頓的摩天大樓裡,空氣中瀰漫著一股不同尋常的凝重氣氛。隨著新一輪關稅政策的靴子落地,一群對全球經濟脈動最為敏感的人——華爾街的銀行家們,正集體表達著他們深切的憂慮。這不僅僅是數據模型上的推演,更是來自市場第一線最真實的回饋:美國經濟的引擎,可能正在失去動力。
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范潔恩(Jane Fraser)在最近的談話中,描繪了一幅企業信心正在動搖的圖景。她透露,銀行的企業客戶們已經開始踩下煞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暫停了資本支出與新的招聘計畫。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信號,因為企業的投資與擴張,是經濟增長的基石。當企業選擇觀望與收縮,意味著他們對未來的預期正趨於悲觀。范潔恩進一步預測,如果關稅引發的物價飆升成為現實,消費者的錢包也將在下半年開始緊縮,這將對依賴內需的美國經濟構成雙重打擊。
另一家金融巨頭富國銀行的掌舵人查理斯·沙夫(Charles Scharf)也呼應了這種謹慎的基調。他近期與眾多商業銀行客戶的會面中發現,儘管許多企業正絞盡腦汁,試圖透過內部消化、尋找替代方案等方式,避免將10%的關稅成本直接轉嫁給消費者,但這份努力的背後,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深刻恐懼。沙夫直言,這些企業同時在做的另一件事,就是為潛在的「經濟下行」做準備,悄悄制定應急計畫。這表明,在企業經營者的眼中,經濟衰退已經不再是遙遠的理論風險,而是需要立即著手防範的現實威脅。
華爾街的這份集體焦慮,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關稅這把「雙面刃」的潛在破壞力。它不僅可能推高通膨,侵蝕家庭的購買力,更重要的是,它破壞了商業世界賴以生存的穩定預期。當全球供應鏈的成本與規則變得不可預測,企業的決策天秤便會自然地從「擴張」滑向「保守」。從暫停招聘到擱置投資,再到為最壞情況做打算,這些看似微觀的企業行為,一旦匯聚成流,就可能將整個宏觀經濟拖入泥潭。
目前,許多企業仍在努力緩衝關稅的第一波衝擊,但這份韌性究竟能持續多久,沒有人能給出答案。華爾街高管們的公開示警,不僅僅是對其客戶風險的評估,更是向政策制定者發出的嚴肅提醒:在貿易壁壘高牆聳立的同時,美國經濟內部的支柱,可能正在被悄悄地侵蝕。這場由關稅引發的經濟風暴,或許才剛剛開始。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