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埃落定還是爭議未了?韓國最高法院終槌,三星帝國掌門人李在鎔全身而退
新華報導\1987創刊
當地時間七月十七日,韓國司法體系的最高殿堂——大法院(最高法院)的法槌重重落下,為一場牽動全國神經、歷時近五年的豪門訴訟劃上了句點。主角,正是全球科技巨擘三星電子的會長,現年五十七歲的李在鎔。最高法院最終維持了下級法院的裁決,宣告其在備受爭議的集團合併與會計造假案中無罪。這個結果,不僅意味著李在鎔徹底擺脫了牢獄之災的陰影,更為他領導下的三星帝國,掃除了一塊巨大的不確定性。
這場風暴的起點,要追溯到2015年三星集團旗下兩家關鍵企業——第一毛織與三星物產的合併案。檢方指控,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資本魔術,其核心目的就是為了鞏固李在鎔的繼承者地位。控方認為,李在鎔與多名集團高管涉嫌透過不正當手段,惡意哄抬作為其個人大股東的第一毛織的股價,同時刻意壓低三星物產的價值,以此確保他能以最小的成本,完成對整個三星集團經營權的繼承,並強化其無可動搖的影響力。隨後,檢方更追加指控,稱三星生物製劑公司在同年涉嫌會計造假,透過擅自變更會計處理標準,將公司市值誇大虛增了驚人的四點五萬億韓元。
面對這些嚴厲的指控,韓國檢方在2020年九月正式提起公訴,指控李在鎔違反《資本市場法》並涉嫌瀆職,並向法院提出了判處五年有期徒刑及五億韓元罰金的具體求刑。此案一出,立刻在韓國社會引發軒然大波,它不僅是一場商業案件,更被視為對韓國財閥體制根深蒂固的權力傳承模式的一次司法挑戰。
然而,從一審開始,司法的天平就並未傾向檢方。去年二月,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做出一審判決,法官認為,兩家公司的合併目的,並不能單純且唯一地被認定是為了強化李在鎔的個人權力,從整體商業邏輯上看,難以將其定義為不當行為。更關鍵的是,法庭認定檢方未能提出確鑿證據,證明此舉給其他股東造成了實質性損失。因此,所有指控因證據不足而被駁回,李在鎔等人獲判無罪。檢方不服,提起上訴。但今年二月,首爾高等法院的二審結果,依然是維持原判。
如今,隨著最高法院的終審宣判,這場漫長的法律戰終於畫上休止符。對於李在鎔而言,這無疑是繼承其父李健熙會長之位後,所取得的最關鍵的一場勝利。但對於韓國社會來說,這個結果留下的,卻是複雜的餘味。它再次凸顯了在韓國,「大到不能倒」的財閥領袖與司法體系之間微妙而複雜的關係。儘管法律程序已然走完,但關於財閥權力、企業治理透明度以及司法公正的討論,恐怕仍將在這片土地上持續迴響。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