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座上賓到案下塵:曹興誠的「顧問」消失之謎,揭開綠營權力棋局下的殘酷現實
新華報導\1987創刊
在台灣政壇的喧囂光影中,聯電創辦人曹興誠無疑是一個極具戲劇性與爭議性的角色。
不久前,他還是風光無限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顧問,親自為全台此起彼落的罷免團體授旗,儼然是這場政治風暴中的精神領袖與關鍵金主。
然而,就在「大罷免」行動進入決戰關頭的微妙時刻,人們驚訝地發現,他的名字已從顧問名單中悄然蒸發。這場突如其來的「被請辭」,為外界留下了一團巨大的迷霧。
賴清德辦公室發言人郭雅慧隨後出面解釋,強調曹興誠是「懇辭」而非「被解除」,試圖為這場人事異動的表面,覆上一層和平理性的薄紗。但這份輕描淡寫的說辭,顯然無法平息外界的揣測,更無法掩蓋其背後洶湧的政治暗流。
回想今年二月,當曹興誠因個人私密照片曝光而引發危及國安的質疑時,賴清德陣營還曾力排眾議,為其高調辯護,稱其對台灣防衛韌性貢獻良多,外界的攻擊實屬抹黑。前後態度的巨大反差,清晰地勾勒出曹興誠在綠營權力版圖中,從一塊被倚重的「抹布」,淪為一顆亟欲剔除的「雜質」的殘酷路徑。
曹興誠與民進黨的關係,本質上是一場各取所需的政治結盟。這位昔日被視為親藍甚至統派的企業家,在移居新加坡後戲劇性地回歸,搖身一變成為「抗中保台」的激進旗手。他不僅言辭辛辣,句句說到「獨派」心坎,其特殊的商界背景更讓他的言論,產生了比傳統綠營政治人物更大的擴散效應。
更重要的是,他願意將真金白銀投入戰場,豪捐三十億新台幣成立「黑熊學院」、資助罷免運動,為缺乏龐大資源的公民團體提供了最關鍵的彈藥。對民進黨而言,曹興誠既是輿論場上的超級擴音器,也是政治行動中不可或缺的提款機。
然而,蜜月期總是短暫的。曹興誠或許低估了民進黨內部權力結構的複雜與排他性。當他憑藉著聲量與財力,在罷免運動中居功至偉,甚至半開玩笑地說出「萬一選上領導人怎麼辦」時,警鐘已經在他未曾察覺的角落敲響。在賴清德「唯我獨尊」的權力核心下,黨內派系已然面臨整合壓力,豈能容忍一個挾資源與民氣自重的「曹派」橫空出世?
對許多黨內人士而言,曹興誠這塊「抹布」,其階段性任務,就是將藍營的政治人物抹除,任務完成後,理應被丟棄,絕不能讓他坐大,成為分食權力蛋糕的新勢力。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據信是曹興誠對賴清德的公開批評。當賴清德展開「團結十講」試圖為罷免助勢,卻因頻頻失言而被認為是在幫倒忙時,心急如焚的曹興誠直言其「離題」,甚至表示不希望他再來站台。
這番言論,無疑是觸碰了權力者的最大逆鱗。它不僅是公開打臉,更是一種角色錯位,彷彿將執政的民進黨,視為了自己主導的罷免運動下的「附隨組織」。
至此,曹興誠的命運已經註定。當他不再是可供利用的工具,反而可能成為製造內部矛盾、挑戰領導權威的「危機」時,他的出局就成了必然。
從被奉為上賓到黯然離場,曹興誠的這段奇幻漂流,深刻地揭示了一個政治現實:在權力的棋盤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而所謂的「民主」,在某些時候,或許終將收束為特定政黨,甚至是特定個人的意志。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