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最猛暴雨轟炸台中!20分鐘退水仍不夠,市府啟動「血管手術」優化排水
新華報導\1987創刊
極端氣候的戰帖,正以前所未有的強度,直接挑戰著城市的心臟地帶。七月初的一場急遽暴雨,讓台中市西屯區的交通要道瞬間成為水鄉澤國,也為市府團隊拉響了最高級別的防災警報。根據氣象署數據,7月4日晚間,該區僅僅10分鐘的雨量就飆升至23毫米,換算時雨量高達138毫米,創下近八年來最強的瞬間降雨紀錄。儘管文心路與河南路口的積水在二十分鐘內迅速退去,但這場「快閃式」的災情,已足以讓市府下定決心,對城市的排水系統進行一場深刻的「血管優化手術」。
![]() |
環保局定時進行道路側溝清淤,讓排水路通暢 |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害性強降雨,讓平日車水馬龍的文心路與河南路口短暫陷入汪洋。市府建設局雖在第一時間派員勘查,確認積水迅速消退,但建設局長陳大田坦言,面對如此巨量的瞬間雨勢,現有的排水設施在短時間內承受了巨大壓力,顯然有其極限,必須立即尋求更具韌性的解決方案。這不僅是一次性的應急處理,更是一次對城市基礎建設應對未來氣候變遷能力的全面體檢。
為此,市府團隊迅速展開跨局處的聯合行動。建設局與環保局首先會勘,確認周邊溝渠並無淤積阻塞,排水功能本身正常,問題的癥結直指排水系統應對「急症」的能力不足。一場由建設局與水利局共同參與的研商會議隨即召開,目標明確:不僅要提出立即可行的短期改善措施,更要結合長期的整體排水升級計畫,從根本上強化城市的排水韌性。
一連串「多管齊下」的優化工程就此拍板定案。短期內,建設局將扮演「先鋒部隊」,針對雨水進入排水系統的第一道關卡進行改造。預計將文心路(台灣大道至河南路段)西側約120處原有的「細目格柵」溝蓋,更換為進水更快的「粗目格柵」。同時,在台灣大道、河南路口等關鍵轉角處,增設側溝開孔與集水井,以「複式納水」的方式,極大化地表逕流的收集與排放效率,確保暴雨來臨時,雨水能以最快速度導入地下。
![]() |
現場工班清理道路側溝格柵上落葉,確保排水通順 |
與此同時,水利局則從更深層的「動脈系統」著手。他們將全面盤點該區域的雨水下水道,優先在易積水路口增設連通管並擴大管徑,如同為城市血管擴容,提升整體的排水容量。更長遠的規劃,則是推動「南屯溪市政路分洪工程」,透過分流設計,從源頭上減輕南屯溪的匯水壓力,這將從根本上提升從文心路到台灣大道這一核心區域的整體排水效能。
這次八年來最強的瞬間暴雨,雖只造成短暫積水,卻成為推動台中市排水系統全面升級的催化劑。市府團隊的快速反應與跨局處合作,展現了面對極端氣候挑戰的決心。未來,這場從地面格柵到地下水道的立體化工程,將持續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展開,為市民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具韌性的生活環境。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