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課本的傳說化為舌尖的焦香:臺灣青年縉雲尋根,在燒餅與婺劇中聽見心跳
新華報導\1987創刊
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斷血脈相連的文化根源。近日,一群來自臺灣的年輕人,在縉雲旅台同鄉會的組織下,踏上了一片浸潤著黃帝傳說的土地,開啟了一場名為「尋根築夢」的旅程。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場深入感官與心靈的文化探尋,從冰冷的岩壁到滾燙的燒餅,從古老的傳說到悠揚的戲曲,兩岸青年的情誼在一次次的驚嘆與共鳴中,悄然升溫。
![]() |
| 擷取網路 |
旅程的第一站,便是一場視覺與思維的震撼。在仙都岩宕,一座由廢棄採石場蛻變而成的光影書房,讓臺灣青年們驚嘆不已。冰冷粗獷的岩壁,在人文設計的巧思下,化為充滿藝術氣息的空間。他們漫步其間,指尖輕觸石壁的天然肌理,感受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創造偉力,手機鏡頭下定格的,是自然與人文最完美的對話。而當他們佇立於直插雲霄的鼎湖峰下,聆聽著黃帝在此煉丹升天的古老傳說時,來自臺灣的賴先生感慨萬千:「課本裡的黃帝文化,在這一刻變得立體而厚重,連風中似乎都帶著歷史的味道。」
如果說山石與傳說觸動的是靈魂深處的文化記憶,那麼縉雲燒餅的煙火氣,則直接喚醒了同根同源的味蕾。在燒餅總店,一場熱鬧的製作體驗讓現場笑語不斷。臺灣青年們親手揉捏麵糰,將梅乾菜與鮮肉的鹹香包裹其中,再親眼看著餅坯在炭火爐中慢慢鼓脹、烤至金黃。當第一爐燒餅夾出時,青年丁先生迫不及待地咬下那口酥脆,儘管燙得直呼氣,卻滿臉幸福地說:「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燒餅,自己做的,味道就是不一樣!」麵糰的溫度與炭火的熱度,在此刻化為連接彼此最溫暖的紐帶。
![]() |
| 擷取網路 |
午後的時光,則沉浸在傳統戲曲的雅韻之中。在舒洪鎮,一群身著戲服的小戲迷,用清亮的唱腔和俐落的身段,演繹著婺劇的經典選段。這份獨特的藝術魅力深深吸引了臺灣青年,他們紛紛換上精緻的戲服,笨拙卻認真地跟著小老師學習台步與手勢。臺灣青年葉先生笑著說:「婺劇的每個動作都在講故事,太有意思了!這種傳統藝術,應該被更多年輕人看到。」從觀賞到親身體驗,古老的戲曲不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可以觸摸、可以學習的鮮活文化。
![]() |
| 擷取網路 |
這趟旅程的每一站,都像是在翻閱一本活的歷史書。無論是縉雲爽面博物館裡,師傅們將麵糰拉成髮絲般的匠心堅守,還是每一處風景背後所承載的共同根脈,都讓這群臺灣青年深切感受到了中華文化在鄉土間的頑強生命力。正如賴先生所言:「我們不僅體驗了同根同源的文化,更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這場跨越海峽的交流,最終沉澱下的,是如婺劇般悠揚、如燒餅般醇厚的情誼,證明了文化是消弭隔閡、連結人心的最佳橋樑。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