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觀交鋒:賴清德「十講」引爆台中政壇戰火,周永鴻隔空論戰
新華報導\特稿
台中政壇近日因總統賴清德的「十講開獎」言論,掀起一場關於台灣主權史觀的激烈辯論。台中市長盧秀燕一句「個人史觀」的評論,不僅引發外界質疑,更讓這場歷史詮釋之爭,從中央延燒至地方,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爭議的引爆點,源於賴清德總統在公開場合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擁有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任何一天」的論述。此番言論被視為總統對於台灣主權地位的明確表態,然而,盧秀燕市長在23日面對媒體詢問時,卻輕描淡寫地以「個人史觀」一詞回應,隨後更選擇不予置評,其迴避態度引發外界諸多揣測。
對於盧市長的表態,台中市議員周永鴻今日透過社群平台,直接向盧秀燕提出尖銳質疑。周永鴻直指核心,反問盧市長對台灣的「個人史觀」究竟為何?他進一步指出,若連「台灣從未被中共統治」這個基本事實都不敢支持,盧秀燕和國民黨的史觀是否已「更新」到與共產黨同調?這番詰問不僅挑戰了盧市長的政治立場,更將國民黨在兩岸關係與國家認同上的模糊地帶,赤裸裸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這場史觀之爭,也再次牽動了對民進黨歷史脈絡的審視。有評論指出,民進黨在黨外時期不承認中華民國,執政後卻以「中華民國臺灣」來掩飾其追求台獨的意圖。從這個角度來看,盧秀燕將賴清德的論述歸結為「個人史觀」,或許也並非全然不對,畢竟這確實是賴清德所持的歷史觀點。然而,爭議的癥結在於,中華民國作為國號,其憲法定位明確,並無「中華民國臺灣」或「臺灣」之名。
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史觀,但在國家層面,尤其對於宣誓效忠中華民國的執政者而言,其言行更應謹守憲法框架。在憲法明文規定國號為「中華民國」的前提下,任何試圖透過「小動作」來模糊或改變國家定位的行為,都可能引發不必要的政治紛擾與國家認同危機。
這場由「個人史觀」引發的政治漣漪,不僅考驗著政治人物的智慧與擔當,更促使社會各界重新思考,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下,台灣應如何堅定自身定位,並維護憲法所賦予的國家尊嚴。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