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蘇有介入嗎?》中東風雲再起 美以聯手空襲伊朗核設施 戰火會否延燒?
新華報導\專欄
中東局勢再度升溫,美國與以色列聯手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空襲,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此次軍事行動,旨在摧毀伊朗的核濃縮能力,卻也讓原本就劍拔弩張的地區情勢更加複雜。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尼誓言對以色列進行「重大錯誤」的報復,但對美國的角色卻隻字未提,這場衝突的走向,以及伊朗是否會成為下一個伊拉克,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美以聯手:劍指伊朗核計畫此次空襲行動,美國總統特朗普稱之為「午夜鐵鎚行動」,目標直指伊朗的三處核設施,包括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特朗普強調,此舉旨在「摧毀伊朗的核濃縮能力」並消除「世界頭號恐怖主義國家所構成的核威脅」。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也隨後表示,伊朗的核與導彈項目已受到「重創」,且以色列的行動目標「非常接近完成」。法國媒體的分析指出,美國在軍事上對以色列打擊伊朗核設施提供支持,標誌著中東地區核僵局的終結,也宣告了該地區力量平衡的重大轉變。有評論甚至直言,以色列成功地將美國拖入了一場與伊朗的戰爭,這項戰略選項在以色列的軍事構想中醞釀已久,如今終於付諸實踐。
伊朗強硬回應:矛頭指向以色列,策略性迴避美國面對美以的聯合空襲,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尼在第一時間透過X平台發聲,誓言懲罰以色列的「重大錯誤」。他表示:「懲罰仍在繼續。猶太復國主義敵人犯下了嚴重錯誤,犯下了重大罪行;它必須受到懲罰——而且正在受到懲罰。它現在正在受到懲罰」。值得注意的是,哈梅尼的聲明中並未直接提及美國的襲擊,而是將矛頭明確指向以色列。
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是一種策略性的迴避,避免將衝突直接升級為與美國的全面戰爭,從而為未來的外交斡旋留下空間。然而,伊朗總統佩澤希安則對美國的行動提出強烈譴責,稱其為「嚴重侵略行為」,並要求美方「必須為他們的侵略行為承擔後果」。伊朗外交部發言人也強調,伊朗保留「行使自衛權」的權利,並明確指出戰爭的後果必須由美國和以色列承擔。
荷姆茲海峽危機:全球能源市場的潛在風暴除了軍事衝突,伊朗議會考慮關閉荷姆茲海峽的動向,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嚴重憂慮。荷姆茲海峽是全球重要的石油運輸要道,一旦關閉,將對全球能源供應和金融市場造成巨大衝擊。
受此消息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已出現劇烈波動,中國A股的航運板塊和油氣股開盤後集體飆升,部分途經荷姆茲海峽的大型油輪租賃價格漲幅高達138%以上。中信證券預計,國際油價將大幅上行,短期內布蘭特原油期貨價格有望突破80美元,並可能在70至100美元/桶之間震盪。
美國已開始施壓其他國家,勸阻伊朗做出關閉海峽的決定,這也顯示出美國對此潛在危機的重視。中東地區周邊國家如巴林和科威特,因境內設有美軍基地,也開始為衝突可能外溢至本國做準備,地區緊張局勢可見一斑。
伊朗會成為第二個伊拉克嗎?此次衝突不禁讓人聯想到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然而,將伊朗與伊拉克進行簡單類比可能過於草率。
伊拉克戰爭的背景是薩達姆政權被指控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與恐怖主義有聯繫。而伊朗目前面臨的主要是核計畫問題,以及其對地區的影響力。儘管美國對伊朗核設施進行了空襲,但目前來看,美國的目標似乎是「摧毀伊朗的核濃縮能力」而非全面推翻其政權。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尼的聲明也將矛頭指向以色列,而非直接與美國全面開戰,這也顯示出伊朗在戰略上的謹慎。
此外,伊朗的軍事實力、地理環境以及其複雜的政治宗教體系,都與當年的伊拉克有所不同。伊朗擁有較為完善的軍事工業和導彈技術,且其地形多山,有利於防禦。伊朗在地區內擁有一定的盟友和代理人,這也增加了外部勢力全面介入的複雜性。
因此,雖然中東局勢充滿不確定性,但目前判斷伊朗會成為第二個伊拉克可能為時尚早。這將取決於未來局勢的發展,以及各方在外交和軍事上的選擇。
中國與蘇俄:未見明確「撐腰」跡象至於以色列幕後是否有美國撐腰,從此次美國直接參與空襲行動來看,答案是肯定的。
美國不僅在軍事上支持以色列,更在外交上為其提供背書。然而,關於伊朗是否由中國和蘇俄「撐腰」的說法,在目前收集到的報導中並未找到明確證據。雖然有報導提及美國呼籲中國勸阻伊朗封鎖荷姆茲海峽,這暗示中國可能對伊朗有一定影響力,但這並不等同於軍事或政治上的聯盟關係。
要判斷中國和蘇俄是否為伊朗的「幕後撐腰」,需要更多關於其軍事援助、政治支持或經濟合作的具體資訊。
結論:中東局勢走向未明,全球屏息以待總體而言,美國與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空襲,將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推向了新的高點。儘管各方都在努力避免全面戰爭,但潛在的衝突升級風險依然存在。全球能源市場的波動、地區國家對衝突外溢的擔憂,都顯示出這場危機的深遠影響。在未來,國際社會將密切關注各方的動向,以期找到和平解決中東危機的途徑。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