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講」⾵暴 賴清德的國家論述與兩岸⻆⼒下的台灣未來
新華報導\1987創刊
總統賴清德⽇前拋出「團結國家⼗講」系列演說,⾸場以「國家」為題,在政壇與兩岸關係間激起千層浪。這不僅是賴清德上任後⾸次系統性闡述其國家願景,更被視為在當前複雜的國內外情勢下,對內凝聚共識、對外劃清界線的重要政治宣⽰。然⽽,這場「團結」的呼籲,卻也引發了各⽅截然不同的解讀與反彈,其背後的政治意涵與對台灣未來的影響,值得深⼊剖析。
![]() |
擷取網路 |
賴清德總統在⾸講中,明確定義了「國家」的四個要素:固定⼈⺠、管轄特定領⼟、組織政府,以及擁有主權與治權的政治共同體。他強調,台灣擁有這四個要素,因此「台灣當然是⼀個國家」。此論述不僅重申了台灣的主體性,更透過歷史脈絡與國際法理,駁斥了中國⻑期以來對台灣主權的聲索。總統引⽤《舊⾦⼭和約》、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真實內容,以及台灣史前⽂化與南島語系的淵源,⼒證「中華⼈⺠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任何⼀天」,並指出中國扭曲歷史與國際法的主張「⼤錯特錯」。這番⾔論,無疑是對北京「⼀中原則」的直接挑戰,也為台灣在國際社會爭取更多空間提供了論述基礎。
然⽽,這場「團結⼗講」的本質,並⾮僅⽌於國家主權的論述。從國內政治⻆度觀之,賴清德此舉亦有其深層考量。在野黨部分聲⾳認為,這系列演說旨在回應當前國內政治氛圍,特別是⽴法院朝野對峙與「罷免」議題的浮現。儘管總統府新聞稿中未提及「罷免」⼆字,但外界普遍解讀,賴清德希望透過對國家認同的強化,凝聚⺠⼼,以應對來⾃內部的挑戰。這也解釋了為何「團結」成為此次系列演說的核⼼主軸,試圖在分歧中尋求最⼤公約數,鞏固執政基礎。
從兩岸關係的⻆度來看,賴清德的「團結⼗講」無疑是向北京發出明確信號。他不僅重申了「中華⺠國與中華⼈⺠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場,更直指中國對台灣的「五⼤國安統戰威脅」,包括軍事威脅、經濟脅迫、外交打壓、認知作戰與法律戰。這顯⽰賴清德政府在⾯對中國的壓⼒時,將採取更為堅定且不退讓的態度。
⼤陸國台辦對此迅速做出強硬回應,批評賴清德的⾔論是「⾚裸裸煽動兩岸對⽴對抗的台獨宣⾔」,並警告其「違背歷史、現實和法理胡編亂造的種種謬論,只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這番⾔詞交鋒,預⽰著未來兩岸關係將持續在緊張與對抗中尋求平衡。
總體⽽⾔,賴清德的「團結⼗講」是⼀場精⼼策劃的政治⾏動,其內容涵蓋了國家主權、歷史詮釋、國內政治與兩岸關係等多重⾯向。其本質在於透過清晰的國家論述,確⽴台灣的國際地位,並在內外部挑戰中尋求團結與共識。這不僅是對台灣主體性的再宣⽰,也是對未來施政⽅向的定調。
然⽽,這場「團結」的呼籲能否真正凝聚台灣社會,並在兩岸關係的⾵暴中穩健前⾏,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