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鯤」號:台灣自主潛艇的波折與戰略迷思
新華報導\1987創刊
2023年9月28日,「海鯤」號在水泥廠房內進行了一場沒有沾水的「政治下水」儀式,象徵台灣在自主國防建設上的一步。然而,這次儀式的意義遠大於實質能力的展現。兩年後的2025年6月17日,「海鯤」號在經過多次延宕後,終於進行了海上測試,但並未實現下潛,僅在水面巡航,整個場面更像是「划水」而非真正的海試。
從外觀來看,「海鯤」號的外皮皺皺巴巴,艦上巡視的工作人員來回走動,這些細節打破了外界對潛艇海試的既定印象。媒體在相關視頻和圖片上動用「美顏濾鏡」修飾,但實際狀況依然明顯。台灣的自製潛艇專案從立項到執行,過程中屢次曝出弊案和疏失,資金、裝備、技術層面皆存在問題。然而,民進黨當局卻利用這些「廢品」來炒作「抗中保台」的議題,將批評聲浪與「在地協力者」劃上等號,試圖封殺任何理性分析的空間。
事實是,當「海鯤」號屢屢暴露缺陷之時,大陸的第三艘航母「福建」號傳來即將服役的消息。此前,「遼寧」號與「山東」號航母已經突破美方所謂的「第二島鏈」,展現出強大的海軍實力。台灣媒體《旺報》在社論中指出,「陸航母穿越第二島鏈意義重大」,並提醒台灣自認為「第一島鏈上不沉的航空母艦」,民進黨當局仍迷信「台灣有事,美日馳援」的策略,但隨著大陸海軍逐步進入「第三航母時代」,以及美國戰略逐漸轉向保衛本土,依賴美日的心理與地緣屏障正逐步崩潰。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