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委罷免戰火延燒 曹興誠「甘作賴清德馬前卒」?
新華報導\專欄
距離7月26日罷免24名國民黨立委的投票日僅剩一個月,台灣政壇的罷免戰火已全面點燃。由反共護台志工聯盟發起的16天「護國大繞境」活動,將於近日從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的選區花蓮啟程,以順時鐘方向環繞台灣一週,最終回到民進黨中央前的台北青島東路,象徵著這場「大罷免」行動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這場政治風暴中,聯電創辦人曹興誠的言論無疑是引爆點之一。他疾呼,若此次未能將國民黨立委清除出國會,他們恐將在台灣扮演「特洛伊木馬」,一旦「滿血復活」,後果將不堪設想。曹興誠的強硬表態,不僅讓他的「深綠」立場再次成為焦點,也引發了外界對於其言論是否過於激進、反而可能適得其反的討論。這場罷免行動的背後,究竟是民意沸騰的展現,還是政治動員的結果?曹興誠在此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又將如何影響這場攸關台灣未來政治版圖的關鍵戰役?
罷免風潮再起:從國會亂象到「護國大繞境」
此次針對24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行動,並非孤立事件,而是源於近期台灣國會內部的激烈衝突與爭議。自新一屆立法院開議以來,朝野政黨在多項法案審議上僵持不下,特別是國會改革相關法案的通過,引發了執政黨與部分公民團體的高度不滿,認為其程序不正義、內容違憲,甚至有擴權之虞。隨後,民間發起了「青鳥行動」等一系列抗議活動,要求退回相關法案,並對部分國民黨立委的表現表達強烈不滿,罷免聲浪也隨之而起。
反共護台志工聯盟作為此次罷免行動的主要發起方,其「護國大繞境」活動的規劃,顯然是為了在投票日前夕,最大化地凝聚支持者,並將罷免的聲勢推向高峰。選擇從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的選區花蓮出發,並以順時鐘方向繞台一週,最終回到台北青島東路,這條路線不僅具有象徵意義,更意圖將罷免的訊息傳遞至全台各地,喚起更多民眾的關注與參與。這場為期16天的「繞境」活動,無疑是一場大規模的政治動員,旨在透過陸路行腳的方式,將分散的罷免力量匯聚起來,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壓力。
曹興誠的「特洛伊木馬」論:從科技巨頭到政治評論家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這位曾經的科技巨頭,近年來在台灣政壇的活躍程度,絲毫不亞於其在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力。他從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轉變為立場鮮明的政治評論家,其言論往往直指兩岸關係與台灣主權議題,並多次公開表達其堅定的「抗中保台」立場。此次罷免行動中,曹興誠再次站到風口浪尖,其「特洛伊木馬」的比喻,將國民黨立委與潛藏在台灣內部的威脅劃上等號,言辭之激烈,引發了廣泛討論。
曹興誠之所以被外界視為「深綠」,並非一朝一夕。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他便多次公開批評中國對台灣的威脅,並捐款數十億元新台幣用於提升台灣的國防力量,展現其捍衛台灣的決心。他認為,台灣面臨的威脅不僅來自外部的軍事壓力,更來自內部被中國滲透的「第五縱隊」。在他看來,部分國民黨立委的言行,與中國的統戰策略不謀而合,因此將其比喻為「特洛伊木馬」,意指這些力量可能在內部瓦解台灣的防禦。這種將政治立場與國家安全高度連結的論述,正是其「深綠」標籤的由來。
然而,曹興誠如此強硬的表態,以及他與民進黨政府在某些議題上的高度契合,也讓外界質疑他是否「甘作賴清德馬前卒」。儘管曹興誠本人多次強調其言論是出於對台灣前途的憂慮,而非受任何政黨指使,但其言論的政治效應,確實與執政黨的論述方向高度一致。這種「同聲同氣」的現象,難免會讓部分民眾產生聯想,認為其言論帶有特定的政治目的。
更值得深思的是,曹興誠這種「做過頭反而引起反感」的可能性。在台灣社會,儘管對於兩岸關係存在不同立場,但過於激進或將政治對手「妖魔化」的言論,往往容易引發反彈。當一位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其言論被認為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甚至被解讀為「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時,反而可能導致中間選民的疏離,甚至激化社會矛盾。對於罷免案而言,過度的政治操作或情緒渲染,可能會讓原本中立的選民產生疲乏感,進而影響投票意願。曹興誠的「特洛伊木馬」論,雖然成功吸引了媒體目光,但也可能在無形中,為這場罷免行動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變數。
罷免案的未來走向:民意、政治與社會的反思
7月26日的罷免投票,不僅是對24名國民黨立委的一次考驗,更是對台灣民主政治成熟度的一次檢視。反共護台志工聯盟的「護國大繞境」活動,以及曹興誠等社會賢達的疾呼,無疑為這場罷免行動注入了強大的動能。然而,罷免的成功與否,最終仍取決於選民的意願。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民眾對於政治議題的判斷,往往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包括媒體報導、社群媒體討論、個人經驗以及對政治人物的信任度等。
曹興誠的言論,雖然在支持者中引起共鳴,但其激進的措辭,也可能在部分中間選民中引發反感。在民主社會中,多元的聲音和觀點是常態,過於簡化或二元對立的論述,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導致社會的分裂而非團結。對於執政黨而言,如何在這場罷免風潮中,既能凝聚支持者,又能避免過度激化對立,將是一項艱鉅的挑戰。而對於國民黨而言,如何回應罷免聲浪,爭取民意支持,並展現其在國會問政的合理性,也將是其能否在這次政治風暴中站穩腳跟的關鍵。
這場罷免大戲,不僅僅是政治人物之間的權力鬥爭,更是台灣社會對於國家認同、兩岸關係以及民主價值的一次深刻反思。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它都將對台灣未來的政治生態產生深遠的影響,並為台灣的民主進程寫下新的篇章。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