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洪流逆襲:榕江災區的智慧救援奇蹟
新華報導\1987創刊
近日,貴州榕江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洪峰兩度過境,逾四萬民眾緊急撤離。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抗洪搶險戰役中,一股強大的科技力量迅速集結,以前所未有的智慧與效率,為受災民眾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從水陸兩棲救援車的無畏穿梭,到AI機器人餐車的溫暖補給,再到智慧電網的精準調度,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化身為救援前線的「超級英雄」,書寫著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救援奇蹟。
當傳統救援面臨極限,科技的介入顯得尤為關鍵。在榕江縣城古州老街,洪水齊脖深,傳統車輛寸步難行。然而,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鐵五局貴陽隊的董清卓隊員,駕駛著一輛兩棲救援車,在湍急的水流中劈波斬浪,成功深入被淹區域,從危樓中救出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這款兩棲救援車,憑藉其無需額外準備即可水陸兩用的特性,突破了高原雪地、泥沼、水上、山地等複雜地形的限制,成為洪澇救援中的「搜救利器」。據王興邦部長介紹,僅憑藉兩棲救援車和衝鋒舟,該隊伍就在榕江轉移了103名被困人員,其中包括孕婦、兒童等特殊群體,展現了科技裝備在極端環境下的卓越性能與人道關懷。
在與洪水的搏鬥中,資訊的即時與精準是決策的關鍵。暴雨紅色預警拉響之際,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應急指揮中心的大螢幕瞬間切換至「作戰模式」。透過多源數據融合分析技術,這塊螢幕不僅即時呈現輸電線路與變電站的運行狀態,更結合地災隱患庫,精準鎖定高風險區域。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副總經理張迅指出,當第二次洪峰來襲時,「應急一張圖」在短短15秒內,便精準匹配出241支搶修隊伍、5586名應急隊員的調度方案,極大地提升了應急響應的速度與效率。張迅強調:「傳統指揮依賴人工匯總資訊,現在透過三維數位化模型和AI演算法,能即時生成最優搶修路徑。」這套智慧系統,讓電力搶修從經驗判斷轉向數據驅動,為災區的迅速復電提供了堅實保障。在榕江縣城積水深達數米、傳統搶修難以展開的情況下,南方電網國家級電力應急特勤隊迅速出動,攜帶排澇機器人以及搭載高清攝像設備和熱成像儀的勘災無人機,在高空對受災區域的輸電線路、桿塔進行全方位巡查,最終築牢了「光明防線」。
洪澇過後,清潔水源的匱乏成為災區面臨的嚴峻挑戰。在榕江縣富民社區,貴州省紅十字會提供的淨水設備,如同甘霖般滋潤著受災民眾的心田。這些設備能夠將沉澱池中滿是泥漿的水,淨化為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清澈水源。貴州省紅十字會賑濟救護部劉勁勇介紹,在一天半的時間內,他們已供應71噸水,惠及5000餘人。富民社區作為易地移民搬遷社區,擁有約1.5萬居民,在得知其應急供水需求後,貴州省紅十字會立即調派供水救援隊,先後運來4台淨水設備。劉勁勇表示,所有設備投入使用後,每天至少可保障5萬人的緊急用水需求,為災區民眾的健康與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除了硬體設備的支援,智慧化的後勤保障也為救援行動注入了溫暖。6月29日,榕江縣第四初級中學內的安置點迎來了一支特殊的「救援隊」——AI機器人餐車。這款餐車集煎、烤、燉、炒四大烹飪功能於一身,依託先進的工業級機器人技術與AI演算法,實現從備餐到出餐的全流程智能化運作。它不僅每天能製作2000套盒飯,效率較傳統人工提升3到4倍,顯著緩解了「日夜趕製盒飯」、「廚師體力透支」的困境,更能動態適配民族地區的飲食需求,甚至為慢性病患者提供低脂低鹽的營養餐。這輛AI機器人餐車,為受災群眾和救援隊伍築起了一條溫熱的「生命補給線」,讓科技的溫度直抵人心。
在科技的賦能下,榕江正穩步踏上災後重建之路。這場洪水,不僅考驗了人類的韌性,也見證了科技在應急救援領域的巨大潛力。從前端的預警、中端的救援,到後端的保障,科技力量的全面「集結」,正為我們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與更為智慧的解決方案。榕江的抗洪故事,是科技與人道主義精神的完美結合,也是未來應急救援模式的生動縮影。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