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反應:台灣內憂外患,如何突破困局?
冉齡軒/宗教文化研究者、國際政經觀察者
近年來,台灣面對的挑戰前所未見,內部問題層出不窮,外部壓力步步進逼,民間普遍感受到「國家在漂泊、社會在焦慮、人民在無助」。從政治信任危機、司法正義受損、經濟轉型遲緩,到國際戰略孤立與兩岸衝突升溫,台灣正處於內憂外患的交叉點。若不深刻反省與務實改革,將恐錯失歷史轉機,陷入更深的混亂與撕裂。
一、內部問題:制度失靈與民心動搖
首先,政治惡鬥與司法爭議嚴重侵蝕人民對體制的信任。長期以來,政黨間的零和鬥爭不僅造成治理效能低落,更讓本應中立客觀的司法淪為政治工具,許多冤案、假案、錯案屢見不鮮。以筆者觀察,許多地方首長、民代因助理費問題被起訴,當中不乏政治清廉者,卻因制度模糊與政治操作而身陷囹圄。這不僅傷害民主根本,也損及國際形象。
其次,青年低薪、高房價、少子化與社會信仰真空,讓台灣陷入「物質富庶、精神焦慮」的矛盾。年輕人看不見未來,長輩也無所依靠,整體社會價值觀逐漸失序,缺乏文化根基與道德共識。
二、外部困境:地緣風險與外交被動
台灣身處中美對抗前線,戰略地位關鍵卻極其脆弱。當前政府過度依賴單邊的美國關係,不僅無法建立真正對等的互信與保障,反而讓國家陷入「話語權薄弱、籌碼有限」的困局。如近期簽署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被不少學者批評為「一面倒讓利、無對價保護」,反映出台灣在國際談判中缺乏自主性與長遠布局。
另一方面,對中關係持續緊張,對話中斷導致誤判風險升高。兩岸若無和平機制,勢必牽動整個亞太安全格局,讓2300萬人民陷於戰爭邊緣。
三、突破方向:以信仰文化為根本,以戰略務實為指引
要突破困局,台灣必須重新找回自我定位,從五個層面展開:
1. 修身立本,重建政治信任與司法公信
政府應誠實面對體制缺陷,推動司法改革,落實憲政監督與人權保障。面對人民冤屈,要有誠意傾聽、依法平反,讓正義不再沉睡。
2. 兩岸重啟對話,走出冷戰對抗
政治領導人需放下選舉算計,誠意重啟兩岸民間與官方對話機制,建立風險管理機制與和平共識,避免擦槍走火。
3. 經濟多元轉型,厚植國家韌性
推動新農業、綠能、生技、文化科技等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強化地方經濟、青年創業與技職發展,讓台灣經濟不再受制於單一供應鏈。
4. 信仰與文化振興,安定民心與天地能量
宗教不是政治工具,而是安定社會、祈福消災的力量。要尊重信仰自由,善用宗教祈福與心靈轉化功能,讓人民從心安而社會安、國家安。
5. 打造主體外交,從人權與永續出發
台灣要擴展國際參與,可透過宗教人權、文化外交、SDGs永續行動等軟實力建構全球共鳴,從「弱勢孤島」轉為「和平橋樑」。
走出困境,須從心開始
台灣不是沒有希望,而是缺乏方向。真正的突破,不是靠大國庇蔭,也不是靠短期政爭,而是要回歸初心、尊重天命、務實治理。當政治找回誠信,人民找回信仰,社會找回共識,台灣才能真正轉危為安,走向和平永續的未來。
唯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能正本清源,化解災劫,安定台灣。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