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鋪路,更是鋪設城市溫度!台中交通大隊北上取經,解密台北「人本交通」成功密碼
新華報導\1987創刊
當市民的腳步取代滾動的車輪,成為城市街道設計的核心時,一座城市將展現何種不同的風貌?今(18)日,台中市政府交通局率領建設、警察、教育等多個局處及區公所組成的考察團,浩浩蕩蕩地北上,目的地是近年在「人本交通」領域屢獲好評的台北市。這趟行程不僅是一次單純的參訪,更是一場深刻的城市治理對話,透露出台中市府團隊在打造宜居城市藍圖上,亟欲突破與升級的強烈企圖心。
![]() |
| 中市率隊參訪北市人本交通建設案例,交流精進城市交通規畫提升安全 |
此行的核心,鎖定在如何將冰冷的交通工程,轉化為有溫度的行人體驗。考察團首站便直搗核心,來到師大路的人行道改善工程現場。這裡曾是人車爭道的典型案例,如今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拓寬的人行道、圓滑安全的街角、友善的步行區域,無聲地訴說著空間改造的力量。台中團隊成員穿梭其間,仔細觀察著改造後的人流與車流變化,更與當初負責的設計及施工團隊進行了深度交流,探討的已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觸及了最棘手的市民溝通與需求整合過程。
對於每日都需面對龐大車流壓力的台中而言,台北的經驗無疑是寶貴的。交通局官員坦言,台北市以師大路為典範,整合跨部門資源,並透過科學數據分析與持續的民意回饋來優化空間,這種系統性的作法,正是台中目前最需要學習的模式。這趟交流不只是單向的取經,更深化了雙城合作的可能性,也讓外界看見台中在建構安全交通環境上,所具備的政策前瞻性與高度用心。
考察團的腳步未曾停歇,下一站來到敦化國小周邊。校園周邊的交通安全,向來是所有家長心中的痛點。在這裡,台中團隊深入剖析了台北如何透過重鋪人行道、增設無障礙坡道、優化導盲設施,甚至巧妙地設置機車避車彎等細膩手法,在人車混雜的熱點中,為學童撐起一把安全的保護傘。這些看似微小卻極具巧思的設計,為台中未來升級校園周邊交通環境,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戰範本。
![]() |
| 友善人行通行空間,中市府參訪北市建設案例 |
行程的最後一站,是充滿藝術氣息的天母「畢卡索標線藝術三角島」。這個案例完美展示了交通工程如何與視覺設計共舞。透過創新的標線、行人庇護島的設立、行穿線的退縮以及左轉專用道的規劃,不僅有效引導了車流,更大幅提升了行人的安全感與視覺舒適度。這種跳脫傳統框架的創意,無疑為台中團隊注入了新的靈感,證明了人本交通也能成為城市美學的一部分。
交通局長葉昭甫在參訪後感性地表示,「交通建設不只是鋪路,更是以人為本的城市溫度。」他強調,除了工程面的精進,市府也將持續透過多元化的宣導活動,從根本提升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下週即將舉辦的「大車視線死角體驗活動」,正是要讓民眾親身感受駕駛的「看不見」,從而學會自我保護。透過不斷的學習、跨縣市的合作與創意的激盪,台中正堅定地朝著一個更安全、更友善的幸福城市邁進,要讓每一位市民都能自信地說出:「這座城市,你行,我也行。」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