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新面貌:導彈與無人機的崛起,小國生存之道何在?
新華報導\專欄
近期中東地區的衝突,再次將現代戰爭的樣貌呈現在世人眼前。以色列與伊朗之間頻繁的導彈與無人機互轟,不僅是兩國之間緊張關係的縮影,更揭示了當代軍事衝突的新特點。這不禁引發深思:在這種新型態的戰爭模式下,面積相對較小的國家,如台灣,在面對潛在的軍事威脅時,是否會處於劣勢?
過去,傳統戰爭往往強調大規模的地面部隊集結、重型武器的對抗以及戰線的推進。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導彈與無人機技術的成熟與普及,戰爭的形態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這些「新式武器」的出現,使得戰場的界線變得模糊,攻擊的精準度與效率大幅提升,同時也降低了人員傷亡的風險,但對基礎設施的破壞力卻不容小覷。
以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為例,雙方頻繁使用導彈和無人機對軍事目標及重要設施進行打擊。這種遠程、非接觸式的打擊方式,展現了現代戰爭中「精準打擊」與「不對稱作戰」的特點。無人機,尤其是攻擊型無人機,因其體積小、難以偵測、成本相對低廉且具備強大破壞力,已成為戰場上的關鍵角色。它們不僅能執行偵察、監視任務,更能攜帶彈藥進行精確打擊,甚至能以「蜂群」戰術對敵方目標發動飽和攻擊,對傳統防禦體系構成嚴峻挑戰。
在這種背景下,對於台灣而言,其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即面積狹小且缺乏戰略縱深,在傳統戰爭思維下確實可能被視為劣勢。然而,現代戰爭的發展,特別是「不對稱作戰」概念的興起,為小國提供了新的防禦思路。台灣正積極發展「不對稱戰力」,旨在利用高機動性、價廉量多、精準打擊的武器系統,以及先進的監視與防禦技術,來抵銷潛在對手的數量優勢。這包括發展自主無人機產業,強化偵察與攻擊能力,並建構能夠有效攔截導彈與無人機的防禦體系,以期在衝突發生時,能夠有效遲滯敵方攻勢,爭取國際支援的時間。
總體而言,現代戰爭的特點確實與過去大相徑庭。導彈與無人機的廣泛應用,使得戰爭的模式更加多樣化與複雜化。對於任何國家而言,適應這種變化,發展符合自身條件的防禦策略,將是確保國家安全的關鍵。台灣在面對潛在威脅時,正試圖透過發展不對稱戰力,將地理上的劣勢轉化為戰術上的優勢,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挑戰。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