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假象?賴清德「十講」是凝聚共識,還是撕裂台灣?
新華報導\1987創刊
賴清德日前啟動的「團結十講」,原意欲為台灣社會凝聚共識,擘劃未來發展藍圖,然而首場演講甫落幕,其內容中重申的兩岸「互不隸屬」論調,旋即在島內政壇掀起滔天巨浪,引發在野陣營的猛烈抨擊,質疑這場宣講究竟是團結的號角,抑或是鬥爭的序曲。
據賴清德辦公室對外宣稱,這系列「十講」將涵蓋外事、防務、兩岸、民主、和平、繁榮與均衡台灣等多元面向,旨在闡明台灣所面臨的挑戰,並提出民進黨當局的因應政策,以期達到「團結」之效。然而,民眾黨在首場演講後發布新聞稿,措辭嚴厲地表達「深感震驚」,直指賴清德的演說內容「空洞至極」,猶如立法院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附體,令人「不知所雲」。
民眾黨進一步剖析,真正的團結絕非口號式的宣講所能達成,賴清德雖以歷史開場,其「史觀」卻顯得片段而匱乏,與當代社會認知嚴重脫節,對各項議題的闡述亦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服眾。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更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場名為「團結」的宣講,實則為「鬥爭十講」的變相展現。
與此同時,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亦對賴清德的「十講」提出嚴峻質疑。他直言,這系列宣講非但未能促進社會和諧,反而有為當前「大罷免」風潮「添柴火」之嫌。朱立倫詰問,賴清德此舉的真正目的,究竟是為了凝聚台灣的整體力量,抑或是僅為鞏固個人與所屬政黨的權力版圖?他痛批賴清德此番作為,無非是出於一人之私、一黨之私,意圖藉由宣講之名,行消滅在野黨之實。
朱立倫語重心長地強調,若賴清德真欲透過十場宣講與民對話,其內容理應聚焦於「如何解決人民的困難」,而非一味圍繞在「權力的分配」與「個人或政黨利益」的泥淖之中。他呼籲執政者應正視民生疾苦,切莫讓這場本應承載民意、凝聚共識的宣講,最終淪為一黨一派的政治宣傳工具。這場名為「團結」的政治大戲,在各方勢力的解讀與攻防下,其真實意涵與最終走向,仍待時間檢驗。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