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更名風波 轉型正義的象徵意義 是否犧牲民生經濟的真實利益?
新華報導\1987創刊
台中市長盧秀燕近日在市議會的激烈表態,再次揭示了全國範圍內「中正路」與「經國路」改名爭議的深層矛盾。內政部推動的全國性更名計畫,表面上旨在推動轉型正義、剷除威權象徵,然而其背後卻暴露出政策制定的急躁與忽視民意的弊端。盧秀燕的批評,不僅是對地方政府資源浪費的控訴,更是對中央政府將意識形態置於民生經濟之上的深刻反思。
事實上,街道名稱的更動,並非僅是表面上的符號轉換。從行政成本到民眾的證件更換,這些看似小事的背後,卻蘊藏著龐大的社會經濟負擔。尤其在當前經濟下行、物價高漲、民生困難的背景下,政府若將資源投入於這類象徵性工程,無疑是將公共利益置於次位。盧秀燕的指責,反映出地方政府對中央政策的深層不滿,也折射出台灣社會普遍對於政策優先順序的焦慮。
![]() |
盧市長:「每天搞這些五四三、有的沒的,讓人民生活雪上加霜」 |
另一方面,內政部的說法則試圖以法律依據為正當性,強調更名是根據轉型正義條例的規定,並承諾會與地方充分溝通協商。然而,這種「依法推動、逐步溝通」的策略,能否真正緩解民眾的疑慮?或只是為了掩飾政策的片面性與急迫性?在多數民眾已經疲於應付經濟壓力的當下,這種象徵性的改變,是否真的能帶來實質的改善?抑或只是另一場政治秀,將社會分裂的火苗越燒越旺?
更值得深思的是,台灣社會對於歷史與象徵的敏感度日益提高。盧秀燕的批評,直指政府將「意識形態」放在經濟與民生之前,這種政策的背後,是否反映出一種對於歷史記憶的操控?抑或是對於國家認同的重塑?在這樣的政策推動下,社會的多元聲音是否被壓抑?而中央與地方的角力,也在此過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整體而言,此次街道更名議題,不僅是符號的變換,更是一場關於價值觀、政策優先順序與社會共識的較量。若政府未能真正傾聽民意,將政策的焦點放在民生經濟與社會福祉上,恐怕只會讓社會分裂更加深刻。台灣的未來,應該是以實質改善民眾生活為核心,而非一味追求符號的政治操作。否則,這場看似簡單的街道更名,只會成為一場空洞的象徵,無法帶來真正的轉變與進步。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