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都更整建補助成案低 市議員楊大鋐籲調整門檻與誘因
新華報導\1987創刊
台中市老屋整維補助,近三年地方及中央申請成案數低。市議員楊大鋐指出,全市20年以上公寓逾8.6萬棟,老屋占比高,卻因門檻嚴、流程繁、社區自負額高致申請冷清,呼籲將外牆拉皮等老屋整建納入容積移轉景觀回饋項目,引入民間資金加速改善。都發局長李正偉表示,多數老屋未達危險等級且程序複雜致案件少,未來將配合中央「老而不危」新制檢討補助範圍與流程,提升誘因。
楊大鋐表示,台中市自2014年編列預算辦理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補助,試圖改善都市景觀並確保民眾居住安全。不過2022年至2024年申請地方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補助案件數量偏低,僅有一案申請通過,顯然未能達到預期的政策目標。
依據內政部統計台中市房屋稅籍住宅平均屋齡達29.78年。在台中市29個行政區中,台中市屋齡20年以上的公寓大廈有86,416棟,其中有15個行政區其屋齡25至40年的住宅占比已超過18%,如南區在25至30年區段占比高達31.05%,為全市最高;北區在30至40年區段也達26.94%,顯示人口集中區的老屋比例偏高,整建維護需求迫切。
楊大鋐說,中央及地方政府都有給予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補助費用辦理。2022年台中市申請中央補助有兩案,核定經費分別為1,296萬8,500元及1,426萬5,045元,2023年則有一案,目前僅補助80萬給該申請社區擬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規劃費。
而台中市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補助計畫,都發局於2018年將預算提高至1,000萬元且每年皆有編列。但近三年地方申請案件,僅有2023年西屯區一社區申請成案,核定經費151萬辦理立面修繕。
雖然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辦法有規範「倘為市府公告之都更優先整建區,補助比例上限則會提高至百分之七十」,但都發局從2014年迄今公告15個地區,但申請數量卻很少,楊大鋐認為都發局不夠積極,因為案件量與政策目標落差過大,顯示制度設計亟待檢討。
楊大鋐強調,都市更新有很多方式,並非「老屋」就有結構的問題,而都更不是只有「重建」這個單一選擇;有些老宅只需要透過「整建維護」就能合理延長壽命。因此與其任由老屋繼續老化,應優先落實整建維護,確保居住安全。
楊大鋐提出三個方向建議都發局可有更精進的作為,一是調降同意比例,二是提高補助比例或設置耐震補強、無障礙等專項補助,三是建立專業輔導平台與一站式窗口,簡化申請程序,提升社區參與意願。
此外,楊大鋐也提出「都更1+1」構想,也就是將老舊社區外牆拉皮、升降設備、人行道綠美化等工程增列為容積移轉「景觀提升計畫」的回饋項目,結合民間資金。以台中市2022至2024年景觀回饋案共20件、民間投入經費逾8.2億元,顯示公私協力可望放大補助效益。
楊大鋐要求都發局檢討補助額度、放寬門檻並強化行政協助,同時善用民間資源,擴大景觀回饋項目,讓市民住得更安心、城市景觀更美觀。
都發局局長李正偉表示,台中市的老屋申請都更整建數量較少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老屋的結構還沒有到危險或老舊的程度需要進行整建,此外還會受到社區的自負額、社區意見整合不易、申請程序繁複等影響。而台中市優先整建地區除了九大更新地區以外,還有納入清水、梧棲、沙鹿、大里、太平跟豐原,目前總共有15個地區。
李正偉說,若是新設立法令跟規定,因程序冗長還有補助標準、補助程序需要訂定,會有一些法令執行的問題。此外,現在中央也在訂定老而不危的相關補助計畫,因此現在原有弱層補強、公共設施補助或相關更新維護整建費用,未來可以配合中央新政策執行。有關議員建議要納入景觀回饋項目的部分,會建議納入都市更新整建的維護、老舊建物的耐震補強以及老舊建物的弱層補強,還有公寓大廈的公共設施相關的補助,這是原有的項目,因此會朝向以原有的法令跟規定跟要點去做增加項目。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