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養生水真能養生嗎?專家揭密科學選擇與風險
新華報導\1987創刊
在炎熱的夏季,薏米水、陳皮水、枸杞紅棗水等被譽為「中式養生水」,成為許多追求健康的人士的新寵。市售瓶裝養生飲料琳瑯滿目,究竟它們的養生效果如何?與傳統中藥代茶飲又有何不同?專家指出,這些飲品確實含有一些葯食同源的成分,若嚴格遵守生產標準,合理搭配原料,還是具有一定的養生價值,但不能將其視為藥物或食療的替代品。
以薏米水為例,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的曾文穎醫師表示,傳統中醫中,薏米常用於配伍調理,且用量較大,才能發揮明顯的療效。而市售的瓶裝薏米水,為了口感與包裝方便,薏苡仁的含量通常低於藥典規定的用量,加上原料品質與加工工藝的差異,這些飲品的有效成分含量普遍有限。她提醒,這些飲料適合濕氣重的人群,但薏苡仁性涼,脾胃虛寒、孕婦及經期女性則應慎用。
專家強調,這類養生飲料並非人人適用,應根據個人體質判斷。例如,紅豆薏米水適合濕熱較重者,但若是脾胃虛寒或體質偏寒者,則不宜多飲;而枸杞紅棗水則適用於氣血不足、肝腎陰虛者,但濕熱內盛或痰濕較重的人則可能適得其反。過量飲用此類飲料,尤其是加入糖或食品添加劑的情況下,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心臟和腎臟負擔,甚至引發血糖升高與肥胖等健康問題。
![]() |
擷取網路 |
除了市售瓶裝養生水,近年來一些中醫醫院根據時令節氣推出的中藥代茶飲,也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浙江省中醫院近日推出的“烏梅湯2.0 Plus”,在網路醫院上線五分鐘內即配出一萬份,充分展現了中藥代茶飲的便捷與受歡迎程度。專家指出,這類代茶飲多由中藥材依照醫院制定的配方調製,能更精準地根據個人體質與癥狀進行調配,並且藥材的用量符合藥典規範,相較於瓶裝養生水更具療效保障。
然而,選擇適合自己的代茶飲仍需謹慎。曾文穎醫師提醒,陽虛體質者宜選用溫陽散寒的中藥,不宜飲用偏寒涼的茶飲;陰虛體質則適合滋陰潤燥的配方,而肝火旺盛或濕熱較重者則不宜多飲。同樣,醫院的中藥代茶飲在配方上經過嚴格審核,並由專業醫生根據個人身體狀況調配,較為安全。
專家特別提醒,市售的養生飲料有時存在誇大宣傳的問題,部分產品可能因原料污染或添加過多化學成分,長期飲用可能帶來重金屬積累、肝腎損傷等健康風險。對於正在服用藥物、保健品,或患有肝腎疾病、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更應謹慎選擇,避免因盲目追求養生而反受其害。
孫青醫師強調,僅靠喝“中式養生水”來追求健康,實屬舍本逐末。合理的飲食、適度的運動、充足的睡眠與良好的心態,才是長遠之計。養生應以科學為基礎,理性選擇,才能真正達到益壽延年的效果。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