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博擴區疑雲:林佳龍市府的「美麗」與「哀愁」——官員被迫離職,招標黑幕重重?
新華報導\特稿
臺中花卉博覽會,這項原被視為城市榮耀的國際盛事,在林佳龍市長上任後,從前任胡志強市長規劃的單一展區,搖身一變為橫跨后里、豐原、外埔三大園區的宏大規模。然而,這項「美麗」的擴張背後,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哀愁」與爭議,尤其在發包業務上,更引發了官員被迫離職的震撼彈,讓外界對其招標過程的公正性打上大大的問號。
回溯當年,胡志強市府團隊原定將花博主場館設於后里,規模相對集中。然而,林佳龍市長上任後,基於「花園城市」的願景,大刀闊斧地將花博擴展至三大展區,美其名曰「讓更多市民能參與其中,並帶動區域發展」。此舉固然讓花博的聲勢更為浩大,卻也讓整體預算與工程複雜度直線攀升。隨之而來的,便是龐大的發包業務,而爭議的導火線,也正是在此時點燃。
據當時的市府官員透露,在花博擴區後的諸多工程與服務採購案中,有承辦官員承受了來自高層的巨大壓力,被要求「屬意」特定的內定廠商。這些廠商的背景與能力是否符合標案需求,似乎已非首要考量,取而代之的是檯面下的「默契」與「指示」。
對於堅守專業與行政倫理的官員而言,這無疑是一場良心的煎熬。最終,一名不願同流合污的關鍵官員,在巨大的壓力下選擇了被迫離職,以示對這種不當干預的無聲抗議。這起事件雖未被大肆報導,卻在市府內部與政界引起不小的震盪,也讓外界對花博招標的透明度產生了嚴重質疑。
這名官員的離職,不僅揭示了花博擴區背後可能存在的利益輸送問題,更凸顯了公務體系在面對政治力介入時的脆弱與無奈。一場本應為臺中帶來榮耀的國際級展覽,卻因招標爭議蒙上陰影,不僅損害了市府的清廉形象,也讓市民對公共工程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儘管花博最終順利開幕,並吸引了大量遊客,但這段不光彩的發包黑幕,以及官員被迫離職的事件,至今仍是臺中政壇難以抹滅的記憶,也提醒著我們,任何「美麗」的政績背後,都應經得起最嚴格的檢視。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