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決議,半世紀爭議「聯合國2758號決議」如何形塑台灣國際孤立,又為何成為全球焦點?
新華報導\1987創刊
1971年10月25日,紐約聯合國總部,一場看似尋常的表決,卻在歷史長河中投下深遠的漣漪。
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第2758號決議」,其核心內容旨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
這項決議,不僅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坐上聯合國的中國代表席位,更在半個多世紀後,成為台灣在國際社會中屢遭排擠、地位模糊的關鍵癥結,並在近年來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與重新審視。
回溯歷史,這場代表權之爭,並非一蹴可幾。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後,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便成為兩岸角力的主戰場。
儘管中華民國仍保有聯合國席位,但隨著國際情勢的演變,特別是美國總統尼克森於1972年訪問中國,以及越來越多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支持北京「重返聯合國」的呼聲日益高漲。
當時,美國曾試圖提出「重要問題案」,主張中國代表權的變更,需經三分之二會員國同意,以保全中華民國的席位,但最終未能成功。
「2758號決議」的通過,字面上宣告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將蔣介石的代表,從其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這一紙決議,讓中華民國政府被迫退出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從此開啟了台灣在國際組織參與上的漫長困境。
然而,這項決議的影響與解釋,卻在數十年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堅定主張,「2758號決議」徹底解決了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並以此作為其「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法依據,聲稱台灣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有任何權利參與僅限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
但台灣方面,特別是民主進步黨政府,則強調「2758號決議」僅處理了「中國代表權」問題,即由哪個政府代表中國,而從未觸及「台灣主權」的歸屬。
他們指出,決議全文中並未提及「台灣」二字,僅籠統地將「蔣介石的代表」驅逐,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此決議無限上綱,作為排除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理由,是對決議的「曲解」與「濫用」。
近年來,國際社會對「2758號決議」的重新審視聲浪日益壯大。包括美國、澳洲、荷蘭、加拿大、英國、比利時、捷克等國的政府官員與國會議員,紛紛公開表態,指出中國大陸長期以來錯誤援引「2758號決議」,藉此損害台灣的國際地位,並壓縮其國際空間。他們強調,該決議並未對台灣的主權地位,作出任何明確規定,也不支持將其解讀為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
這場關於「2758號決議」的詮釋之爭,不僅是歷史的辯證,更是當前國際政治與地緣戰略的縮影。它不僅關乎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國際參與權利,也挑戰著聯合國作為全球治理平台的公平性與包容性。
隨著國際社會對此議題的關注度持續升溫,「2758號決議」的「歷史真相」與「當代意義」,無疑將繼續成為全球媒體與學術界熱議的焦點。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