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桶風暴」與「空氣質詢」臺中政壇的雙重標準與權力遊戲——揭開藍綠攻防的羅生門
《 鄭杰的觀點 》
臺中政壇向來波瀾不斷,而近期兩樁看似獨立卻又相互映照的事件,再次將藍綠陣營的攻防戲碼推向高潮。一邊是前市長林佳龍任內採購廚餘桶引發的「天價」爭議,另一邊則是現任市長盧秀燕執政下,民進黨議員被指控「空氣質詢」的無的放矢。這兩起事件不僅揭示了政治攻防的雙重標準,更讓外界一窺權力遊戲中,如何透過輿論與質詢,達到「鬥臭鬥垮」對手的政治目的。
![]() |
所謂廚餘桶不就是一般五金行買的小水桶?設計費高達數十百萬? |
回溯林佳龍市長任內,一項看似微不足道的「廚餘桶採購案」,卻在市議員李中的鍥而不捨追查下,演變成一場軒然大波。李中議員當時火力全開,質疑市府採購的廚餘桶價格高得離譜,甚至連設計費都「高的驚人」,直指其中恐有弊端,並大動作前往臺中地檢署按鈴申告瀆職。這項指控,無疑是對林佳龍市府清廉形象的巨大挑戰。
不過面對在野黨的猛烈炮火,當時的民進黨議員們卻展現了「團結一致」的「護航」功力。他們或引經據典,強調採購流程的合法性;或轉移焦點,將質疑導向政治操作;甚至不惜為市府背書,力保林佳龍團隊的清白。那種「淋漓盡致」的護航姿態,讓外界見識到執政黨議員為捍衛自家陣營,可以如何堅定不移。
然而,時空背景轉換,當臺中市的執政權從民進黨轉移到國民黨的盧秀燕市長手中,同樣是民進黨的議員們,其質詢風格卻彷彿換了一個人。
![]() |
李中市議員質詢廚餘桶採購有弊端 |
過去對自家執政團隊的「寬容」與「護航」,如今卻轉化為對盧秀燕市府的「嚴苛」與「挑剔」。特別是「空氣質詢」一詞,更是頻繁出現在府會中,意指部分民進黨議員的質詢內容,往往缺乏具體事證,甚至被質疑是「無中生有」,刻意製造議題。
這種「為反對而反對」的質詢模式,在許多人看來,其背後目的已不再是單純的監督市政,而是劍指盧秀燕這位被視為國民黨「明日之星」的政治人物,意圖透過不斷的負面聲量,達到「鬥臭鬥垮」的政治目標。
從「廚餘桶風暴」到「空氣質詢」,兩相對照之下,臺中政壇的雙重標準與權力遊戲顯露無遺。當自家陣營執政時,即使面對具體指控,也能透過黨內團結與政治手腕,將爭議大事化小;而當對手執政時,即使缺乏實質證據,也能透過不斷的質詢與媒體操作,製造負面聲量,達到打擊對手的目的。
![]() |
被當成垃圾統的廚餘桶價格「金貴」 |
這不僅讓市民對政治攻防感到疲憊,也凸顯了在台灣的政治生態中,如何有效監督政府,以及如何辨別政治語言背後的真實意圖,仍是擺在所有公民面前的一道難題。這場藍綠攻防的羅生門,或許永遠沒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但其所折射出的政治現實,卻值得我們深思。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