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食品盲盒熱潮來襲 環保潮流背後的食品安全疑雲?
新華報導\1987創刊
在社交媒體上,一個「19.9元開出高價甜品盲盒」的帖子點讚數破萬,探店博主沉浸式拆盒視頻播放量更是突破百萬。這股新興的消費熱潮,正讓臨期食品盲盒成為年輕一代追逐的風潮。這種將當日未售完食品打包低價販售的模式,似乎兼顧了環保理念與經濟實惠,卻也引發了食品安全的多重爭議。
![]() |
擷取網路 |
許多餐飲商家紛紛加入這一行列,將剩餘的麵包、甜品甚至蔬菜沙拉打包成盲盒,通過低價吸引顧客。以北京某知名連鎖烘焙店為例,每日下午3點開始出售當天的麵包盲盒,價格僅38元,內含價值50多元的產品。這一策略,不僅幫助商家降低庫存壓力,也提升了品牌形象。然而,這種模式的安全性卻成為焦點。
消費者在社交平台上表達了不同的看法。有些人欣賞這種省錢又新奇的購物體驗,但也有人擔心食品是否新鮮、安全。特別是未標明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盲盒,讓人不禁懷疑其食品安全保障。更有消費者提出,臨近保質期的食品,是否真的能安心食用?在高溫天氣下,食品的保存風險又該如何控制?這些問題都亟待解答。
中國消費者協會曾提醒,購買臨期食品時,應仔細查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並留意食品的存放條件。而專家也指出,商家應誠信經營,確保食品品質,消費者則需理性購買,避免因貪圖便宜而造成健康隱患與浪費。
食品安全問題的核心在於規範。要讓剩菜盲盒走得更遠,除了提升食品安全標準外,還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運營規範,包括明確的標籤標準、嚴格的監管措施以及與第三方平台的有效銜接。只有在制度保障下,這一環保又經濟的消費模式才能在市場中穩步前行。
![]() |
擷取網路 |
從環保角度看,剩菜盲盒的出現確實符合當代綠色消費的理念,減少食物浪費,推動資源再利用。然而,若忽視食品安全,則可能引發更大的社會問題。未來,如何在環保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或將成為這一新興模式的關鍵。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